人有自由意誌,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人性與獸性的爭鬥。即便獸性暫居上風,但終究敵不過人性,這便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內心的對決始終在進行,麵對獸性的暫時得逞,我們最需要做的,便是用人性的慈悲之心去寬恕。
【北大心理課筆記】
無論忘記仇恨,還是關愛他人,都是我們麵對人生的一種方式。人人都有不足,事事都有缺憾,但是瑕不掩瑜,隻要我們忘記仇恨,不刻意追求完美,我們就能從中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而擁有更加豐富而美好的真實生活。
知道如何停止,才知道如何加速
隻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俞敏洪(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新東方學校創始人)
從容可以把事情做得比預期的更成功。對此,俞敏洪有著切身的體會。他說:
如何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起來?比如,你的長期目標是爬喜馬拉雅山,那你的短期目標就是怎麼樣去完成中間的每一個步驟,直到最後爬上山頂。
如果這件事是你一輩子的目標,那你千萬不要太著急去迅速完成它。中國有句話,“急事慢做”,就是說越著急的事情反而要做得越仔細、越認真,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越著急的事情你做得越快,隻會適得其反。
急事其實也是大事。生命中,隻有讓你著急的事情才能成為大事。比如你想要擁有很高的英文水平,你每天學12個小時英語,3個月後你的英語水平的確會有很大的提高,但是3個月以後你就不學了,那麼再過3個月,你就會把英語全忘了。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我是學英語的,但如果我兩三個月不講英語,那我說英語的語速、思維和用詞能力就會全麵下降。所以,如果你想擁有一輩子不忘的英語能力,與其猛學3個月的英語,還不如每天都堅持學半個小時,慢慢地進步,這就是急事慢做。
如果是一個階段性的短期目標,那你就可以快做。比如你要通過一門考試,這門考試有一個分數線,你隻要過了這個分數線,以後就跟這個考試沒有關係了,那你就完全可以拚一下命,用一個月的時間邁過這個門檻,然後跟它一輩子拜拜。我們大學有很多考試都是這樣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每次考試前半個月開始拚命準備,然後考試過關,萬歲,教科書再也不用看了。
但是如果我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考過以後就不能再也不學了,我有很多北大同學,他們畢業的時候英文水平都很高,後來做的工作跟英文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他們完全講不了英語了。為什麼?因為學完以後就再也不說了,隻會全部忘掉。
第一,我們要分清哪些是一輩子的事情,哪些是這次幹完以後就再也不用幹的事情。第二,20歲到30歲之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決定自己一輩子要幹什麼,決定以後就要堅定地幹下去,你就會像一條河流一樣越流越寬闊,而千萬不要想再變成另外一條河流,或者要變成一座高山。
這是我從自己的生命軌跡中體會出來的。我從當英語老師開始,然後辦培訓班,辦學校,我變成校長,然後學校變成集團公司,我變成董事長,最後我變成上市公司老總。這些職業好像完全不相關:老師跟校長還有一點關係,但跟公司好像根本沒有關係,跟上市公司更加沒有關係了。我是換職業了嗎?沒有。我是像一條河一樣,把事情越做越寬了。而我的核心還在,那就是假如有一天我一無所有了,我回過頭來還一定能當一個老師,而且是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隻要這個核心沒變,你的路能走到多寬,都沒有關係。
比如,你現在學人力資源,剛開始你可能是一個人力資源的普通員工,然後你變成人力專員,人力資源部經理,後來你變成公司總裁,最後你變成某個上市公司的老總,甚至自己創業了,創立了自己的電腦公司。像馬雲,他是學英文的,但他的阿裏巴巴和英語沒有關係,他變了嗎?沒有。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英文培訓,他在其中不斷積累了自己的經驗。
【北大心理課筆記】
急事給人的壓力比較大,迫使人們去趕緊做。人人都想盡快把急事解決了,把自己解脫出來,於是很多人都懷有“一口吃成個胖子”的思想,企圖走入速成的軌道。然而,到終點的人們,往往是那些有耐力、不心急、腳踏實地、一步步前進的人。越是重要的事,越是急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