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給未來一個承諾(1)(1 / 2)

曆史就像是一位頑強奮鬥而永遠年輕的勇士,催逝了往者,孕育了新軍。安於享受之人如過往雲煙飄然而逝,唯有敢於競爭者,才是浩瀚星河中永不隕落的燦爛星辰。北大人善於拚搏,時刻保持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誌。這才是強者的風範。

人生就是一場拚搏

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拚搏,沒有壓力,哪兒來的拚搏?

——季羨林(北京大學終身教授,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

有人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這句話雖然語言樸實,卻形象生動。人正是因為有了壓力,才更加有緊迫感、危機感、使命感,才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差距。

壓力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遇到的人生常態,你不能回避,也不能逃避。“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心態隻能是麻痹自己,自欺欺人。無論你承認與否,壓力就在我們麵前。在壓力麵前,我們無法躲閃,無處藏身,隻能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潛能去應對挑戰。

實際上,人有無限潛力,力量之大超乎我們的想象。然而,潛力就像一堆待燒的木柴,需要火種去引燃,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能找到火種,隻能碌碌無為。激發潛力,就像擠壓浸過水的海綿,在我們用力擠的時候,所感到的必然是艱辛和苦楚,但付出總有回報,水一點一滴地彙集,能彙成小溪,奔赴大海;人在重重壓力下千百次磨煉,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一代文化先驅胡適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又是北大知名的教授,性格隨和。和氣、寬容、體諒是胡適的做人習慣,然而,他也有著叛逆和執著的一麵。

胡適幼年時離開家鄉去上海求學,曾就讀於張煥綸先生的梅溪學堂,學堂開設的課程隻有國文、算學、英文3種。胡適的舊學很有根底,而算學、英文則未曾學習過。

課程的障礙尚屬其次,最大障礙是上海這個商埠竟以一種生硬的態度來接納他這個年幼的“鄉下人”。首先就是上海話。梅溪學堂的教員、學生都是一口上海話,而胡適的話與上海話相去甚遠。因為不懂上海話,又不曾“開筆”做文章,所以暫時編在第五班,班上讀的國文隻是蒙學讀本。這讓胡適覺得受到了屈辱。他的反叛性格十分強烈,每遇壓力便開始反彈,所以他開始尋找機會。胡適後來清晰地記得,入梅溪學堂的“第四十二天”,“我的機會來了”。

這一天,老師講課時將一個典故的出處說錯了。胡適等講完之後,跟老師說典故是出自《易經》而非《左傳》。老師問清他已讀過古代經典著作時,當即將他領到二班,他一天之中連升了3班。有了這種突然的轉折,再加上胡適此時已基本能聽懂上海話,他感到信心十足。挫折與壓力對胡適來說反而是飛躍的前兆。

二班的學習一開始是令他有些心虛的。第一節課是作文,教員出的論題是《原日本之所由強》。經義題為:“古之為關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禦暴。”胡適並不懂如何做經義,而日本,他尚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處於這樣的情境,他幾乎不知該如何下台。多虧他的二哥,他二哥是當時胡家思想最新的人物。二哥給他拿了《日本明治維新史》等一籃子書,胡適幾天內就將它們讀完,勉強寫出一篇文章了事。沒想到,這件事為胡適新開了另一片天地。他接觸到了反映近代思想的書,他的思想也開始出現轉折。胡適確實不甘人後,不久就學會做“經文”,幾個月之後,他便成了頭班的學生。

人的潛能就好像彈簧一樣,壓力越大,反彈得越高。被編進最低班,給了胡適第一次壓力,讓他奮起直追;教員給出有難度的作文題,給了胡適第二次壓力,讓他勤學苦練,最終成了佼佼者。於胡適而言,未知的知識和老師要求做的那些內容都是一種壓力。然而就是在這些壓力的推動下,胡適才逐一克服了難題,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這種壓力是一種天然的助推力。

麵對壓力的態度很重要,甚至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感到工作與生活沒有壓力的人,往往目標感欠缺,動力羸弱,通常表現為鬆鬆垮垮,毫無生活激情。遇事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甚至連鍾都懶得撞一下,無所事事地打發著人生,白白地蹉跎了歲月。這樣,生命的意義將大打折扣,人生將缺乏許多神采。敢於以正確的心態麵對壓力,全力拚搏,我們的生命才會更有質感,迎接挑戰的信心才會更足。

【北大心理課筆記】

許多人之所害怕壓力,多是膽怯作祟,逃避困難,自甘平庸。能知難而進,壓力方可成為促使我們前進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