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甚眾,進之,卒無子。趙人李園持其妹欲進諸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無寵,乃求為春申君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而還。春申君問之,李園曰:“齊王使人求臣之妹,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納之。既而有娠,李園使其妹說春申君曰:“楚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常保此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之兄弟,兄弟立,禍且及身矣。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進妾於王,王必幸之。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妹,謹舍而言諸楚王。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為太子。
楚國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為此非常憂慮,遍尋許多能生育的婦女進獻給楚王,但是她們最終仍沒有為楚王生下兒子。趙國人李園帶來他的妹妹想要獻給楚王,可聽說楚王不能養兒子,便擔心時間久了,自己的妹妹會失去楚王的寵幸。於是他請求服侍春申君,做春申君的舍人。不久,李園告假回趙國探親,故意超過期限才返歸春申君處。春申君問他超假的原因,他說:“齊國國君派人求娶我的妹妹,我陪那位使者飲酒,所以耽誤了歸期。”春申君說:“已經下聘禮訂婚了嗎?”李園答道:“還沒有。”於是春申君便將李園的妹妹納為妾。沒過多久,李園的妹妹懷了身孕。李園即讓她去勸說春申君道:“楚王非常寵信您,即便是他的親兄弟也比不上。如今您任楚國的相國二十多年了,可楚王依舊沒有得到兒子。如此,待他去世後將改立他的兄弟為國君,而新國君也必定要使他的舊親信分別得到顯貴,這樣的話,您又如何能永久地保持住您的榮寵地位呀!非但如此,而且由於您受楚王寵幸,長期執掌國事,肯定對楚王的兄弟有過許多失禮的地方,一旦他們登上王位,您就要大禍臨頭了。現在我身懷有孕,可還無人知曉,何況我獲您寵愛時間不長,倘若果真以您的尊貴身分,將我進獻給楚王,一定會得到他的寵幸。如果我依賴上天的恩賜生下一個男孩兒,那麼就是您的兒子要繼位為王了。這樣一來,楚國便全都是您的了,這與在新君主統治下身臨難以預料的災禍相比,哪一個結果更好呢?”春申君大為讚同,便將李園的妹妹送出府,安置在館舍中居中,派人謹慎地守護,然後向楚王推薦她。楚王即把她召納入宮中,並且很寵愛她。不久,李園的妹妹果然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
李園妹為王後,李園亦貴用事,而恐春申君泄其語,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崐君以滅口;國人頗有知之者。楚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望之福,亦有無望之禍。今君處無望之世,事無望之主,安可以無無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其實王也。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當國,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麵稱孤,此所謂無望之福也。”“何謂無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王薨,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望之禍也。”“何謂無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園先入,臣為君殺之,此所謂無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懼而亡去。後十七日,楚王薨,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死士俠刺之,投其首於棘門之外;於是使吏盡捕誅春申君之家。太子立,是為幽王。
李園的妹妹成為王後後,李園也隨著地位顯赫,當權主事。但是他又深恐春申君將他曾指使妹妹說過的話泄漏出去,便暗中收養敢死的武士,準備讓他們去殺春申君以滅口。居住在楚國都城中的人有不少知道這件事情的。不久,楚王臥病不起。朱英對春申君說:“世上有未預料到而來的洪福,也有未預料到而來的災禍。現在您處於生死變化不定的社會之中,為喜怒無常的君王效力,身邊怎麼能沒有您尚未預料卻忽然來到的幫手呢?”春申君說:“什麼叫作‘未預料到而來的洪福’呢?”朱英答道:“您擔任楚國的相國二十多年了,雖然名義上是相國,實際上卻已相當於國君了。如今楚王病重,隨時都會死去,一旦病故,您即可輔助幼主,從而掌握國家大權,待幼主成年後再還政給他,或者幹脆就麵南而坐,自稱為王。這便是所謂的‘未預料到而來的洪福’了”。春申君又問:“那麼什麼是‘未預料到而來的災禍’呢?”朱英說:“李園不治理國事,卻是您的仇敵;不管理軍務統率軍隊,卻長期以來豢養一些勇士。如此,楚王一去世,李園必定搶先入宮廷奪權,殺您滅口。這即是所謂的‘未預料到而來的災禍。’”春申君再問道:“這樣說來,‘尚未預料卻忽然來到的幫手’又是怎麼回事呢?”朱英回答:“您將我安置在郎中的職位上,待楚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時,我替您殺了他除掉後患。這就是所謂的‘尚未預料卻忽然來到的幫手’。”春申君說:“您就不必過問這些事了。李園是個軟弱無能的人,況且我又對他很好,哪至於發展到這個地步呀!”朱英明白自己的建議不會被春申君采納了,便因擔心發生變故累及自己而逃亡他鄉。十七天後,楚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進宮,把他豢養的勇士坦伏在棘門裏麵。春申君一進來,勇士們即兩麵夾擊,將他刺殺,並砍下他的頭顱扔到宮門外麵。接著,李園又派出官吏把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捕獲殺了。隨後,太子羋悍繼位,是為幽王。
揚子《法言》曰:“或問信陵、平原、孟嚐、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竊國命,何其益乎!”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信陵君、平原君、孟嚐君、春申君是否有益於國家呢?”回答的是:“國君不理政事,奸臣竊取了國家權力,他們對國家有什麼益處啊!”
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誅。
嬴政因呂不韋事奉先王功勞卓著,不忍心將他殺死。
十年(甲子、前237)
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
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國。
冬季,十月,呂不韋被罷免相國之職,離開京城,到他的封國河南洛陽。
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遊間耳,請一切逐之。”於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書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事秦。昭王得範睢,強公室,杜私門。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夫色、樂、珠、玉不產於秦而王服禦者眾;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崐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所謂藉寇兵,齎盜糧者也。”王乃召李斯,複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驪邑而還。王卒用李斯之謀,陰遣辯士齎金玉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後使良將隨其後,數年之中,卒兼天下。
秦國的王族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到秦國來作官謀職的人,大都是為自己的君主來遊說,以挑撥離間我們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因此,請大王將他們一律驅逐出境。”於是,秦王下令全國實行大搜索,驅逐外來人。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臨離開前還上書秦王說:“從前穆公招納賢才,由西部戎地選得由餘,東方宛城物色到百裏奚,在宋國迎取了蹇叔,晉國尋求到丕豹和公孫支。如此,秦國得以兼並二十多個封國,而稱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國都親和服從,以至今日天下大治,國勢強盛。惠王采納張儀的策略,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使它們為秦國效力。昭王得到範睢的輔佐,加強了王室的權力,遏製了貴族家族的勢力。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作用而建功立業的。如此看來,客卿有什麼地方辜負了秦國啊!美色、音樂、寶珠、美玉都不產在秦國,可大王搜集來使用、享受的卻很多。但對人的取舍偏不是這樣,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凡非秦國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客卿就一律驅逐。似此便是隻看重美色、音樂、寶珠、美玉等,而輕視人才了。我聽說泰山不辭讓細小的泥土,故能成就其巍峨;河海不擇除細流,故能成就其深廣;聖賢的君王不拋棄民眾,故能明示他的恩德。這便是五帝三王所以能無敵於天下的原因。現在您拋棄那些非秦國籍的平民百姓,使他們去幫助敵國,辭退那些外來的賓客,令他們去為各諸侯效力,這就是所謂的把武器借給入侵者,把糧秣送給盜匪了。”嬴政看了李斯上的這封信,即召他入見,要恢複他的官職,並撤銷逐客令。此時李斯已走到了驪邑,接秦王召令後即刻回返。嬴政最終采用了李斯的計策,暗中派遣能言善辯的人攜帶金珠寶玉去遊說各國國君。對各國有名望、有勢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錢財賄賂的,便出重金收買,結交他們,凡是不肯受賄的,便持利劍刺殺他們。挑撥各國國君與臣民之間的關係,離間他們的感情,然後派良將率兵攻打各國。這樣,幾年之內,秦國終於兼並了天下。
十一年(乙醜、前236)
十一年(乙醜,公元前236年)
趙人伐燕,取陽。兵未罷,將軍王翦、桓、楊端和伐趙,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陽,桓取鄴、安陽。
趙國人進攻燕國,奪取陽。戰事還未結束,秦國的大將王翦、桓、楊端和已率軍征伐趙國,攻擊鄴地,戰領了九個城邑。其中王翦領兵攻打閼與、陽,桓率軍奪取了鄴、安陽。
趙悼襄王薨,子幽繆王遷立。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嫡子嘉而立之。遷素以無行聞於國。
趙國國君悼襄王去世,子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趙遷的母親原是妓女,深得悼襄王的寵幸。為此,悼襄王廢掉了正妻所生的長子趙嘉,將趙遷立為太子。而趙遷向來以品行不端聞名全國。
文信侯就國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之。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誅。
秦國文信侯呂不韋返回封國一年多了,在這期間,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紛紛前往邀請他,車馬絡繹不絕,在道上前後相望。嬴政為此擔心呂不韋會生出什麼變故,便寫信給他說:“您為秦國立下了什麼功勞呢?秦國封您在河南,享用十萬戶封地的收入?您與秦國有什麼親近關係?而要稱您為‘仲父’?您還是攜家屬遷往蜀地居住吧!”呂不韋自知在漸漸地受到侵害逼迫,很懼怕被殺掉。
十二年(丙寅、前235)
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35年)
文信侯飲鴆死,竊葬。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且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秦國的呂不韋飲毒酒自殺身亡。他的家人暗地裏將他埋葬了。嬴政下令,呂不韋的舍人凡參加了哭吊的,一律驅逐、遷徙出境;並說:“從今以後崐,操持國家政事的人凡像、呂不韋一樣淫亂無道的,將其家族的所有財產沒收入官,照此辦理!”
揚子《法言》曰:或問:“呂不韋其智矣乎?以人易貨。”曰:“誰謂不韋智者歟!以國易宗。呂不韋之盜,穿窬之雄乎!穿窬也者,吾見擔石矣,未見雒陽也。”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呂不韋他聰明嗎?拿人做貨物,進行交易。”回答說:“誰說呂不韋是聰明人啊!用封國換取了宗族的滅亡。呂不韋這個偷東西的人是穿牆行竊的奸雄啊!穿牆行竊的,我見過擔負鬥石之量,沒見過竊取洛陽的。”
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
秦國自六月到八月,一直不降雨。
發四郡兵助魏伐楚。
秦國調動四個郡的兵力,援助魏國進攻楚國。
十三年(丁卯、前234)
十三年(丁卯,公元前234年)
桓伐趙,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斬首十萬,殺扈輒。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複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奔還。趙封李牧為武安君。
秦將桓率軍征伐趙國,在平陽擊敗趙將扈輒的軍隊,斬殺十萬人,並殺了扈輒。趙國國君任命李牧為大將軍,領兵在宜安、肥下與秦軍再戰,秦師大敗,桓逃奔回秦國。趙王因此封李牧為武安君。
十四年(戊辰、前233)
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
桓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
秦將桓進攻趙國,奪取了宜安、平陽、武城。
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來聘。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善刑名法術之學,見韓之削弱,數以書幹韓王,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實之上,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五十六篇,十餘萬言。
韓國國君韓安向秦國割讓土地,並獻出國君的大印,請求作為秦國的附庸,派遣韓非為使節往秦國拜謁問安。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之一,精通刑名法術的學說。他看到韓國國力日益削弱,多次寫信給韓王求取錄用,但總得不到韓王的任用。於是,韓非深惡韓國治國不致力於訪求人才,選任賢能,反而推崇虛浮、淫亂無能的蠹蟲之輩,把他們安置在與實際功勞不相稱的高位上;國勢寬鬆時驕縱寵愛那些徒有虛名的學者,國勢緊急時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所培養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卻又不是所培養的人。為廉潔正直的人遭受奸邪不正的權臣的排斥而悲傷。他考察了以往的得失變化,撰寫了《孤憤》、《五蠹》、《內儲》、《外儲》、《說林》、《說難》等五十六篇文章,約十多萬字。
王聞其賢,欲見之。非為韓使於秦,因上書說王曰:“今秦地方數千裏,師名百萬,號令賞罰,天下不如。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從之計,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戒為王謀不忠者也。”王悅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令早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王後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嬴政聽說韓非是個德才兼備的人,便想約見他。韓非正好作為韓國的使者來到秦國,就趁機寫信呈給嬴政,勸說道:“現今秦國的疆域方圓數千裏,軍隊號稱百萬,號令森嚴,賞罰公平,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而我魯莽地冒死渴求見您一麵,是想說一說破壞各國合縱聯盟的計略。您若真能聽從我的主張,那麼,您如果不能一舉拆散天下的合縱聯盟,戰領趙國,滅亡韓國,使楚國、魏國臣服,齊國、燕國歸順,不能令秦國確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鄰國的國君前來朝拜,就請您把我殺了在全國示眾,以此告誡那些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忠誠的人。”嬴政讀後,心中頗為喜悅,但一時還沒有任用他。李斯很崐忌妒韓非,便對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一個公子,如今您想吞並各國,韓非最終還是要為韓國利益著想,而不會為秦國盡心效力的,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在您不用他,而讓他在秦國長期逗留後再放他回去,這不啻是自留後患啊。還不如依法將他除掉算了。”秦王政認為李斯說得有理,便把韓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及早自殺。韓非試圖親自向秦王嬴政陳述冤情,但卻無法見到秦王。不久,秦王政有些後悔,就派人去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死了。
揚子《法言》曰:或問:“韓非作《說難》之書而卒死乎說難,敢問何反也?”曰:“說難蓋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或曰:“非憂說之不合,非邪?”曰:“說不由道,憂也。由道而不合,非憂也。”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韓非著《說難》篇議論遊說之難,而他自己最終竟又死於‘說難’,那麼我冒昧地請問,是什麼原因使他的行動與言論相違背呢?”回答是:“遊說之難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啊!”那人問:“這是為什麼?”答道:“君子依照禮製行動,按照道義停止,所鼓吹的學說合乎禮義就前進,不合乎禮義就後退。如此根本不用去擔心自己的主張不合乎別人的意誌。去勸說別人而又顧慮自己的說詞不合別人的心意,那麼也就會各種手段無所不用了。”有人問:“韓非正是擔憂自己的主張與對方的意誌不相吻合,不是嗎?”答道:“遊說他人卻不遵照禮義準則,這是值得憂慮的。而如果遵循了禮義準則,隻是主張與他人的心意不合,便不必擔憂了。”
臣光曰:臣聞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於死矣,烏足湣哉!
臣司馬光曰:我聽說君子由親近自己的親人而至親近別人的親人,由熱愛自己的國家而至熱愛別人的國家,因此才能功勳卓著,名聲美好,從而享有百福。如今韓非為秦國出謀獻策,首先就是要以滅亡他的祖國來證實他的主張,犯下此類罪過,本來就是死有餘辜的,哪裏還值得憐憫啊!
十五年(己巳、前232)
十五年(己巳,公元前232年)
王大興師伐趙,一軍抵鄴,一軍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還。
秦王嬴政出動大軍進攻趙國,一路軍隊抵達鄴地,一路軍隊抵達太原,攻克了狼孟、番吾,因遇到李牧統領的趙軍而撤回。
初,燕太子丹嚐質於趙,與王善。王即位,丹為質於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
當初,燕國太子姬丹曾在趙國作人質,與生在趙國的秦王嬴政相友善。待到嬴政即位,姬丹又在秦國充當人質。但這時秦王嬴政卻不以禮相待,太子丹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國。
十六年(庚午、前231)
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
韓獻南陽地。九月,發卒受地於韓。
韓國割獻南陽地給秦國。九月,秦國派軍隊前往韓國接收。
魏人獻地。
魏國人割獻土地給秦國。
代地震,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
代地發生地震,自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塌毀,土地開裂一條臣縫,東西寬一百三十步。
十七年(辛未、前230)
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
內史勝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
秦國的內史騰率軍滅掉了韓國,俘獲韓國國君韓安。秦國在韓國的土地上設置了潁川郡。
華陽太後薨。
秦王政的祖母華陽太後去世。
趙大饑。趙國發生大饑荒。
衛元君薨,子角立。
衛國衛元君去世,子衛角繼位。
十八年(壬申、前229)
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
王翦將上地兵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兵共伐趙。趙李牧、司馬尚禦之。秦人多與趙王嬖臣郭開金,使毀牧及尚,言其欲反。趙王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趙人捕而殺之;廢司馬尚。
秦將王翦統率駐紮在上地的軍隊攻下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駐軍一同進攻趙國。趙國的大將李牧、司馬尚領兵頑強抵抗秦軍。於是,秦國派人用重金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麵前詆毀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企圖興兵反叛趙國。趙王因此便派趙蔥及齊國的將領顏聚取代他們。李牧不接受命令,趙國人便將他抓住殺了,並撤換了司馬尚。
十九年(癸酉、前228)
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王翦擊趙軍,大破之,殺趙蔥,顏聚亡,遂克邯鄲,虜趙王遷。王如邯鄲,故與母家有仇怨者皆殺之。還,從太原、上郡歸。
秦將王翦率軍攻擊趙軍,大敗趙兵,殺趙蔥,顏聚逃亡。秦軍於是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國國君趙遷。秦王政親自駕臨邯鄲,將過去與他母親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殺了。然後回駕,經太原、上郡返歸秦都鹹陽。
太後薨。
秦王政的母親太後趙姬去世。
王翦屯中山以臨燕。趙公子嘉帥其宗數百人奔代,自立為代王。趙之亡,大夫稍稍歸之,與燕合兵,軍上穀。
秦將王翦領兵駐紮在中山,以監視、威懾燕國。趙國的公子趙嘉統率他的宗族數百人逃往代地,自立為代王。趙國滅亡後,在逃的趙國官員們逐漸地投歸代王,與燕國合兵一處,共同駐紮在上穀。
楚幽王薨,國人立其弟郝。三月,郝庶兄負芻殺之,自立。
楚國國君幽王去世,國人立他的弟弟羋郝為王。三月,羋郝的庶兄負芻殺死了他,自立為楚王。
魏景王薨,子假立。
魏國國君景王去世,子魏假繼位。
燕太子丹怨王,欲報之,以問其傅鞠武。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以圖秦。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然,恐不能須也。”頃之,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太子曰:“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禍以為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太子不聽。
燕國太子姬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實施報複,為此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見。鞠武建議太子丹西與韓、趙、魏三晉訂約,南與齊、楚聯合,北與匈奴媾和,賴此共同圖謀秦國。太子丹說:“太傅的計略雖好,但要實現它卻是曠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內心煩悶、焦躁,恐怕不能再等待了。”不久,秦國將領樊於期在本國獲罪,逃到燕國。太子丹接納了他,並讓他住下。鞠武規勸太子丹說:“僅憑秦王的暴虐以及對燕國積存的憤怒、怨恨,就足以令人寒心的了,更何況他還將獲悉樊將軍被收留在燕國了呢!這就等於把肉棄置在餓虎往來的小道上。希望您盡快將樊將軍送到匈奴去!”太子丹說:“樊將軍走投無路,歸附於我,這本來就是我應當舍命保護他的時候了,請您還是考慮一下其他的辦法吧!”鞠武說:“做危險的事情來求取安全,製造災禍以祈求幸福,謀略淺薄而致積怨加深,為了結交一個新的朋友,而不顧及國家將遭受大的危害,這即是所謂的積蓄怨仇並助長災禍了!”太子丹對鞠武的勸說置之不理。
太子聞衛人荊軻之賢,卑辭厚禮而請見之。謂軻曰:“今秦已虜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趙不能支秦,則禍必至於燕。燕小弱,數困於兵,何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劫崐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則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唯荊卿留意焉!”荊軻許之。於是舍荊卿於上舍,太子日造門下,所以奉養荊軻,無所不至。及王翦滅趙,太子聞之懼,欲遣荊軻行。荊軻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有以報。”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也!”荊軻乃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柰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計將安出?”荊卿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其胸,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遂自刎。太子聞之,奔往伏哭,然已無柰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粹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軻,以燕勇士秦舞陽為之副,使入秦。
太子丹聽說衛國人荊軻很賢能,便攜帶厚禮,以謙卑的言詞求見他。太子丹對荊軻說:“現在秦國已俘虜了韓王,又乘勢舉兵向南進攻楚國,向北威逼趙國。趙國無力對付秦國,那麼災難就要降臨到燕國頭上了。燕國既小又弱,多次為戰爭所拖累,哪裏還能夠抵擋住秦國的攻勢啊!各諸侯國都屈服秦國,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再合縱抗秦了。目前,我個人的計策頗愚魯,認為如果真能獲得一位天下最大無畏的勇士,讓他前往秦國脅迫秦王政,迫使他將兼並來的土地歸還給各國,就像曹沫當年逼迫齊桓公歸還魯國喪失的領土一樣。如此當然是最好的了。假若不行,便乘機刺殺掉秦王嬴政。秦國的大將擁兵在外,而國內發生動亂,於是君臣之間相互猜疑。趁此時機,各國如能夠合縱抗秦,就一定可以擊敗秦軍。希望您留心這件事情。”荊軻答應了充當刺客赴秦。太子丹於是安排荊軻住進上等客舍,並天天親往舍中探望,凡能夠進送、供給荊軻的東西,沒有不送到的。及至秦將王翦滅亡了趙國,太子丹聞訊後驚恐不已,便想送荊軻出行。荊軻說:“我現在前往秦國,但沒有令秦人信任我的理由,這就未必能接近秦王。倘若果真得到樊將軍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奉獻給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召見我,那時我才能夠刺殺他以回報您。”太子丹說:“樊將軍在窮途末路時來投奔我,我實在不忍心殺他啊!”荊軻於是私下裏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您,可說是殘酷之極,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誅殺或沒收為官奴了!現在聽說秦國懸賞千斤黃金、萬戶封地購買您的頭顱,您打算怎麼辦呢?”樊於期歎息地流著淚說:“那麼能想出什麼辦法呢?”荊軻說:“希望能得到您的頭顱獻給秦王,秦王見此必定歡喜而召見我,那時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他的胸膛。這樣一來,您的大仇得報,燕國遭受欺淩的恥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說:“這正是我日日夜夜切齒爛心地渴求實現的事情啊!”隨即拔劍自刎。太子丹聞訊急奔而來,伏屍痛哭,但已經無可奈何了,就用匣子盛裝起樊於期的頭顱。此前,太子丹已預先求取到天下最鋒利的匕首,令工匠把匕首燒紅浸入毒藥之中,又用這染毒的匕首試刺人,隻需滲出一絲血,人就沒有不立即倒斃的。於是便準備行裝送荊軻出發,又派燕國的勇士秦舞陽當他的助手,二人作為使者前往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