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型視角下的《獻給艾米麗的玫瑰》(2 / 2)

一旦艾米麗想要擺脫束縛,不顧公眾形象,去追求自由和幸福,她就會被鎮上的人們議論紛紛,就像一個替罪羊一樣。

二、南方淑女原型

榮格認為原型是集體無意識下,本能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固定模式。它是普遍的而非個別的。因為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人身上,都能找到類似的內容和行為模式。這些原型隱藏在人的心靈深處。正是這類普遍的原型,讀者會很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某些意象,並和作者產生共鳴。而且不同的讀者閱讀同一部作品,有時也會產生相同的觀點。

福克納的南方經曆,將南方淑女原型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內心深處。在那個變遷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都熟知南方淑女形象。她們是一群無力的,且處在社會邊緣的女性。她們想自力更生,但很少有人成功。麵對強有力的工業化進程,她們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她們當中許多人都效法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魅力十足,但不養家糊口。她們生活在幻想中,不能適應那高度工業化,非人性的社會。艾米麗就是這樣一位出生在貴族家庭中的南方淑女。她聰慧,高傲。父親去世後,她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正如小說所描寫“單身獨處,貧苦無告,她變得懂人情了。如今她也體會到多一便士就激動喜悅、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種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福克納,2002:41)。盡管如此,她還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作為一個傳統的化身,她被剝奪了正常女性應有的權利,她沒有愛的自由。僅僅那一次她對荷默·伯隆的愛,也因旁人的介入而注定失敗。為了得到她幻想中的愛,她殺了伯隆。而後,她把自己鎖進了那荒涼的屋子裏,守著伯隆的屍體度過了餘生。盡管艾米麗遭受了許多苦難,但她一如既往地堅持著自己的尊貴與驕傲。而她的一生,正是南方種植經濟和貴族影響逐漸走向衰敗的體現。艾米麗的死,象征著南方傳統和價值觀的衰敗乃至消亡。

福克納的《獻給艾米麗的玫瑰》,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分析。但用原型批評方法來解讀的話,很明顯,艾米麗就是一個替罪羊和南方淑女的形象。她是南方舊傳統體係的化身,也是其受害者。

參考文獻:

1、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2、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3.

3、Zhu Gang.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4、威廉·福克納著,陶潔編:《福克納短篇小說集》,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