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的構建及效果分析
社科視點
作者:張廣磊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實驗課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的建立與實踐——以許昌市襄城縣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JKGHAC-0151
摘 要:目的:構建許昌市襄城縣十裏鋪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並通過一年的實施驗證其效果。方法:根據前期調研結果,構建並實施為期一年的十裏鋪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在該機製實施的一年前後,對十裏鋪鄉96名留守兒童進行《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的測試。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了解保障機製的效果並分析其原因。結果:保障體係實施一年後,留守兒童們的朋友數量顯著增加,父母與留守孩子的聯係次數顯著增加。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衝動傾向和心理問題總分上的得分顯著降低。結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效果明顯,適合推廣。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
作者簡介:張廣磊。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網絡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2
1.前言
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數據推算,全國留守兒童數量有 2290.45 萬人,留守兒童在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外出就業人口較多的地區是普遍存在的現象1。由於監管缺失,因此,留守兒童極易產生生活失助、學業失教、行為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的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反社會人格,給社會帶來極大不穩定因素2。我們前期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在學習、與人交往方麵存在嚴重焦慮症狀,遇到問題時容易自責,對事物過度敏感,更多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低於非留守兒童3。
本研究擬針對留守兒童的上述問題構建“社會-政府-學校-家庭”綜合性的心理健康保障體係,並在許昌市襄城縣十裏鋪鄉實施一年,初步探索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方法
2.1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製的構建
根據上述調查的結果,要想綜合性全方位的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須從其父母、代養人、學校和本人四方麵入手,全麵的改善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的氛圍。故我們設計的保障體係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2.1.1社會層麵
通過在大學和高中招募並培訓誌願者,利用寒暑假到新型農村社區做留守兒童的“哥哥姐姐”,主要開展文體活動、學業生涯規劃、學習輔導、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宣講、教授網絡使用技巧等活動;
2.1.2政府層麵
通過縣委縣政府選派駐基層的各級幹部,在新型農村社區做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不低於4個月,主要對留守兒童的家庭進行幹預,通過宣教、個體谘詢、家庭係統重組等多種形式改變原生家庭不良的教養方式,增加孩子和家長的情感交流,協助孩子做人生發展規劃等;
2.1.3學校層麵
通過專家培訓農村學校現有教師或大學生村官,掌握基本的心理谘詢和人生規劃技能,做留守兒童的“人生導師”,實時監控留守兒童的發展狀況,保證該體係長期發揮效用;
2.1.4家庭層麵
通過各種方式與留守兒童父母取得聯係,尤其是過年期間對他們集中培訓,提高他們的網絡使用能力和技巧,要求其定期通過網絡、電話等多種形式與孩子並進行情感交流,並定期與“代理家長”、“人生導師”、“哥哥姐姐”們取得聯係,了解溝通孩子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