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個好的孤兒藥產品往往能拯救一個瀕臨破產的海外藥企,“逆襲”的故事也在不斷精彩上演中。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孤兒藥物的注冊提供了快速通道程序,研發和生產孤兒藥的企業還能享有減稅及7年市場獨占權等優惠政策。而歐盟的孤兒藥法案則規定,一旦某種藥物被選定為孤兒藥,即使該種疾病的患病率或批準時間的條件超出了罕見病定義的門檻,其研發工作依然能獲得相應的保護和優待。
開創曆史
目前,全球孤兒藥研發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基因治療研究。據不完全統計,從1989年國際上開展第一例人體基因治療開始,截止到2015年1月,國際上的基因治療方案已經超過2100項。
20世紀80年代,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基因治療中心主任Jude Salmuski,率先利用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作為基因治療載體。Salmuski表示,AAV的幾個特性,使得它成為一種相當有效的基因治療載體。首先,AAV的DNA很少會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這減少了基因整合的促癌性突變風險。相反,AAV的潛藏性能,使其可以作為染色體外的DNA片段繼續存在。此外,AAV對人類是不致病的。
我國的第一個基因治療臨床方案是在1992年,由上海複旦大學薛京倫教授操作的,他開展了兩例體外(ex vivo)基因轉移治療血友病B型的臨床試驗。雖然基因治療也曾得到過國家863、973等重大科技計劃的支持,但由於起步時間較晚,我們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仍處於落後地位,且差距不小。盡管在2003年,中國藥監局批準了第一個AAV載體介導的基因治療藥物——AAV2-hFIX注射液,治療血友病B進入一期臨床階段,不過在此後十多年裏,我國再無AAV載體基因治療進入臨床。但在同期,國際AAV載體基因治療發展卻如火如荼,成為研究進展最為迅速的領域。
2013年,歐盟批準了AAV載體基因藥物Glybera上市,這一消息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Glybera是全球首個上市的基因治療藥物,可以用於治療一種極其罕見的遺傳性疾病——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LPLD)。它利用AAV複製了一個功能性的LPL基因,並傳遞給骨骼肌,從而移除了病毒基因。雖然該藥物的市場價格非常高昂(每名患者需要支付125萬歐元,約合820萬人民幣),但由此引起的各路研發者對於孤兒藥的關注,卻是有目共睹。此後,一係列罕見病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發工作紛紛取得突破,將基因治療帶入了新時代,各類孤兒藥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問世。
隨著基因測序和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遺傳病基因,單基因遺傳病是天然的人類疾病模型,而基因治療則是一種精準的靶向治療方式。目前,人類已在載體技術、基因表達和替代技術、基因定點糾錯技術、基因遞送技術等方麵取得了巨大進步。如果從單基因遺傳病入手,我們甚至可以將此技術擴展應用於其他更為複雜的疾病。
其實,孤兒藥的研發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即使你的周圍沒有罕見病患者。如果我們能通過對孤兒藥的研發解開人類疾病與健康的奧秘,那麼就能將這些技術推廣到各類常見病症的研究之中。孤兒藥的研發就好比藥物研發皇冠上的寶石,而醫學水平的進步和提高則得益於對罕見病的認知和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