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受寵若驚
【出處】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盧承慶傳》。
一位負責運糧的官員,由於糧船沉沒的事故,曾受過處罰。盧承慶給他考績的時候,因此把他評了個“中下”,並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沒有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於是就這麼定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考慮之後,決定改評為“中中”,並且再通知本人。那人也沒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客套的話,又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這樣,稱讚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隨即又把他評為“中上”。
《老子》上篇《道經》十三章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又說:“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形容驟然被寵,喜極而驚,因此就叫做“被寵若驚”。後來一般都說成“受寵若驚”。
釋義
指人突然受到過分的賞識,心被震動,感到高興和不安。
水落石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書畫家。他生性豪放,學識淵博,極富文采。在被貶嫡黃州時,曾兩次遊曆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下了兩篇傳世之作《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當時,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潔明媚。蘇軾和他的兩個朋友沐浴著和煦的秋風,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和朋友相聚,暢敘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無以形容。蘇軾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趕回家中,詢問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說這就是供給他臨時需要用的。
蘇軾大喜過望,連連稱謝,拿了酒,趕回朋友中間,來到赤壁下的長江岸邊,登上小舟,泛舟遊玩。
這時,隻聽見東流的江水發出潺潺的聲響,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顯得特別清脆,岸邊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懸在山峰間的月亮顯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頭,露了出來。
守株待兔
【出處】
《韓非子》。
宋國一位農夫,他以種田為生。
一天,農夫耕田耕累了,就坐在田壟上休息。忽然,有隻兔子跑過來,一頭撞死在樹樁上。農夫非常的高興,上前撿起兔子,拿回了家,美美地吃了一頓兔子肉。
從此後,他不再幹活,整天守在樹樁前,等著撿撞死的兔子。
等了好多天,田地一天天荒蕪了,可是,他連一隻兔子也沒撿到。
注釋
株:這裏指露在地麵上的樹樁子。
釋義
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在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駟馬難追
【出處】
宋·歐陽修《五代史記·晉書·高祖皇後李氏傳》。
在五代期間,石敬塘起兵反唐,為求契丹支援,認耶律德光為父,後大敗唐兵,曆史上稱石敬塘為“兒皇帝。”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高祖石敬瑭去世,他的兒子石重光即位,史稱出帝。石重光不會料理國家政事,又遭遇蝗蟲等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餓死的人道路旁到處可見。
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春,契丹進犯晉國,出帝石重光率軍抵禦,又派人致書耶律德光,請求重修舊好,被耶律德光拒絕。雙方多次發生戰爭,而晉軍則一再敗退。耶律德光派降將張彥澤率領先鋒騎兵兩千人進入京城,屯兵於明德門外,京城陷入一片混亂。石重光召來學士範質,對他說:“昔日先帝起兵太原時,想選擇一個兒子留守太原,契丹皇帝看中了我,他應該比較了解我。你為我草寫降表,說說過去的事,也許能讓我們母子活下來。”
範質草寫降表,石重自稱“孫臣”,稱呼耶律德光為“翁皇帝”,表示自己全家低頭認罪,等待處理。
範質又為太後草寫降表,自稱“晉室皇太後新婦李氏妾”,上表說:“張彥澤率軍進城,承蒙皇帝阿翁降書安撫,先皇帝當年處於危難時,皇帝阿翁親自征戰,挽救了石氏,立了我晉朝社稷。不幸先帝去世,嗣子繼位,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兵連禍結,終於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事情已經發生,駟馬難追。今蒙皇帝阿翁的撫慰,對我們有再生之恩,上表請罪。”
耶律德光接到出帝和太後的降表,回信說:“你們不必憂慮,保證你們有一個吃飯的地方。”石重光投降耶律德光後,耶律德光並沒有殺他,而是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封為“負義侯”,並把他們全家送到黃龍府去居住。
釋義
四匹馬拉的車子,跑得很快。比喻既成事實,無可挽回。駟馬:共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談虎色變
【出處】
《二程全書·遺書二上》。
很久以前有位農夫,上山砍柴時被覓食的老虎咬傷,幸好獵人及時趕到,才虎口脫險。有一次,幾個農夫在田間閑聊起山中虎傷人的事。這個農夫一聽,臉色慘白,渾身顫抖,手腳不聽使喚。其他農夫一見他這個樣子,嘲笑他:“怎麼這麼膽小?我們談論虎,你就嚇成這樣,真遇到虎了,不知你會怎麼樣?”農夫結結巴巴地說:“你們沒有被虎傷過,當然不知老虎傷人是多麼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