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透徹闡述。毛澤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初,就從理論上說明了無產階級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時期內,不僅可以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而且可以同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並指出無產階級擔負起領導者的責任的必要性,提出“‘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這個原則的說明、實踐和堅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引向勝利之途的中心一環”。[1]他在之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結論中,強調把統一戰線中的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統一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還製定了 “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鼓勵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以及同頑固派作鬥爭應堅持的“有理、有力、有節”的三原則,[2]為抗戰取得勝利作了充分理論準備。
黨的建設理論的豐富發展。革命客觀形勢要求中國共產黨肩負起領導全國進行抗爭的重大曆史責任,要求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黨。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把握了這一曆史局勢,向全黨提出了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偉大的工程”的任務。在這一時期黨的建設理論的發展首先體現在黨的政治路線。黨的建設是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相連的,隻有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黨才能進一步鞏固、發展。其次是強調了思想建黨,要求加強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不僅做到黨員組織上入黨,更要真正從思想上入黨;不僅要進行常規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進行整風教育。最後體現在共產黨的三大作風的提出,即“理論和實踐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3]科學地概括三大優良作風,是黨在自身建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的深刻總結。
三、毛澤東思想成熟的啟示
把握曆史際遇,加強黨的建設。從北伐戰爭的失利到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展;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全勝,我們黨深刻認識革命形勢,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在兩次生死攸關的重要關頭,不但沒有被打倒,反而鞏固、發展和成熟了起來,把黨建設成為了一個越發堅強的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時期,麵對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更要緊跟時代發展,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升黨的執政能力,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總結實踐經驗,團結各族人民。中國的民主革命經曆過失敗和成功的曆史曲折,對我們中共黨人來說,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使得黨更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的科學性、獨立自主決定自己的事務的重要性、認清中國革命客觀規律和道路的緊迫性以及始終團結全國人民的必要性。在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征途中,我們要始終牢記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方法。
堅持實事求是,深化理論武裝。在抗日戰爭時期,正是因為毛澤東認清中國革命形勢,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表現出了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新領域的巨大勇氣,敢於抵製共產國際和黨內把馬克思主義公式化、教條化的錯誤做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推向了曆史的新高度。在我國當前改革發展的攻堅時期,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握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情況;堅定不移地學習毛澤東思想的深刻內涵,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新發展。
【參考文獻】
[1][2]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4、745.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
[4] 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