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弗洛姆對和諧社會的目的論解析(2 / 2)

他明確指出,達到新的和諧是人的目標,而救世主的形象則是新的和諧的象征。他在《被遺忘的語言》一書中寫道:“人的目標又是什麼呢?即再次和平以及和諧地與他的同胞、動物和土地共同生存。這種和諧與伊甸園中的和諧並不相同。隻有人充分發展自己以便成為誠摯的人,隻有他明白真理伸張正義,隻有在他發展他的理性能力,以便自己從人的束縛及非理性熱情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在他獲得自由以後,才能回歸這種和諧。這個觀念的象征充滿於這種先知的描述中。大地重新充滿生機,刀劍被改成了犁鋤,獅子和綿羊和平共處,世界上不再有戰爭,女人分娩時不必再忍受痛苦(古猶太法典),整個人類都因為愛與真理而團結在一起。這種新的和諧——達到這種和諧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目標——由救世主的形象作為其象征。”[5]依據這種理論,他分析了安息日的象征意義:“‘工作’是人類同物質世界的交涉行為,它既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毀滅性的。而‘休息’指的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狀態。人不必以任何方式改變自然,無論是要建立還是要毀滅它,甚至人們對自然界所做的最微小的改變都是對‘休息’的冒犯。安息日就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日,而工作就是對這種和諧的破壞。……安息日象征著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和諧。通過對工作的禁止——也就是說,通過避免參與自然和社會的變革過程,人就可以從自然和時間的鎖鏈下解放出來,即使隻有一天也是必要的”;[5]“安息日是對救世主時代的預言,而救世主的時代也被稱為‘繼起’的安息日。事實上安息日不僅是救世主時代的預先象征,也被認為是它的真正先驅。正如猶太法典中所說:‘如果所有的以色列人能夠有一次真正地認識到安息日的重要性,那救世主就會降臨了。’因此,是‘休息’,而不是‘工作’,與現代意義上的休閑有所不同。在休息的狀態下,人類可以預知最終一定會實現的人類的自由狀態。那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處於一種和平、和諧和互不幹擾的狀態。工作是矛盾和不和諧的象征,而休息則是尊嚴、和平和自由的表現”。[5]

他還認為,基督時代的先知傳給西方人的宗教信條、人道主義、18世紀的啟蒙哲學,“所有這些思想和運動都圍繞著一個願望:人,在其曆史發展的進程中,能夠把自己從貧困、無知和不公正中解放出來,人能夠建立一個協調、和平以及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的社會。人在一定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對其自身的完善抱有一個目標和一種信念的思想,一向是西方思想中最特別的要素”。[6]在他看來,盡管基督教和社會主義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並在某些方麵背離了救世主思想的精神,但它們都受到了它的深入影響。而救世主思想也正是他的和諧社會思想的種子。

【參考文獻】

[1] 弗洛姆.陳學明譯.尋找自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 弗洛姆.孫向晨譯.精神分析與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弗洛姆.王大鵬譯.生命之愛[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4][6] 弗洛姆.王澤應,劉莉,雷希譯著.人的呼喚——弗洛姆人道主義文集[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

[5] 弗洛姆.郭乙瑤,宋曉萍譯.被遺忘的語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作者簡介】

王鬆平(1973.2-)男,漢族,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曆,主要研究方向: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和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