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斯大林工業化思想及影響
他山之石
作者:楊敏敏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斯大林工業化思想的形成,介紹了斯大林工業化思想內容:以工立國,以農輔建;高速發展、高度積累資金的工業化;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分析了斯大林工業化思想的影響:積極方麵,第一,他使蘇聯完成了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飛躍;第二,斯大林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和人才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第三,斯大林還非常善於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消極影響:第一,片麵強調發展重工業,使得蘇聯經濟比例關係不協調,產業結構畸形惡化;第二,斯大林在製定計劃中的冒險主義使原本就非常繁難的工業化工作變得更為困難。
【關鍵詞】 斯大林;工業化;工業化思想
一、斯大林工業化思想的形成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列寧提出發展大工業、實現國家工業化的戰略目標,布爾什維黨內對此並沒有什麼分歧。在斯大林看來,要發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物質基礎,也必須首先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但在工業化的道路和方針上卻出現了分歧。為此,斯大林先後與托洛茨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及布哈林展開論戰。
第一次爭論在托洛茨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和斯大林、布哈林之間展開。托洛茨基認為“要加速工業化資金積累,必須…實行堅決的再分配國民收入(反對耐普曼、富農、官僚主義者)的階級政策。”①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認為要通過增加工業固定資本擴大生產來解決商業危機。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理論。[1]但斯大林和布哈林堅決反對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隻有大力發展城鄉間、工農間的流轉,活躍農業經濟,促進農民對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需求,並擴大市場容量,才能為大工業提供日益增長的積累,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二次爭論在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間進行。布哈林指出,工業要在農業高速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斯大林卻認為,為了裝備農業和改造農民,必須加快工業化速度且向農民征收高額貢稅。由此,斯大林明確提出了工業化主張,且對布哈林的工業化主張進行了批判。同時,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也在這一論戰中得以完善。
二、斯大林工業化思想的主要內容
1、發展道路:以工立國,以農輔建
斯大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首先要從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1925年12月,在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論證並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總方針。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由輕工業開始。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有其特殊性。它要走從發展重工業開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重心和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隻有這樣,才能為國民經濟提供更多的原料和機器,才能增加經濟獨立性,特別是增強蘇聯的國防力量,為粉碎帝國主義的進攻做好準備。同時,斯大林也認為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他還曾引用過列寧的話,要發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因此,蘇維埃政權從1921年起就開始恢複和發展農業。到1925年,農業已達到戰前水平的87%。
2、方法手段:高速發展、高度積累資金的工業化
落後必然挨打,這是鐵的事實。從外部條件看,當時蘇聯周圍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他們不僅擁有現代技術而且還在前進。相比而言,蘇聯技術則非常落後。“我們不能知道帝國主義者究竟會在哪天進攻蘇聯,打斷我國建設。他們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2]由此看來,斯大林認為能否實現高速工業化還關係著國家的生死存亡。從內部條件看,蘇聯當時分散落後的農業小生產仍占絕對優勢。如果不迅速建立社會主義大工業體係,就不能保證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大農業,並且蘇聯內部還有資本主義複辟的可能,那就不能算作建成了社會主義。為此,必須趕上並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這也成為了社會主義發展生死攸關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