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斯大林工業化思想及影響(2 / 3)

高速度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積累資金就成為頭等大事。為此,斯大林在分析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資金積累的方式後指出,蘇聯要走的道路與之不同,它是要依靠本國內部力量,“靠本國節約來發展工業的道路,即社會主義積累的道路。”[3]這種積累的源泉主要有兩個:一是把工業推向前進的工人階級,二是農民。斯大林指出,利用當時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也是為工業化積累資金的一種方法。

3、製度保障: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

斯大林認為,想要實現工業國有化並超高速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就必須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作為製度保障。隻有依靠計劃經濟的管理體製和指令性的管理方法,才能最快的達到預定的經濟發展目標,使蘇聯這樣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能盡快趕上並超過資本主義國家。也隻有這樣,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才能盡快增長對抗帝國主義挑戰的實力。此外,1927年蘇聯發生的糧食收購危機也使斯大林意識到這是對蘇維埃政權發動的第一次嚴重進攻。因此,要改造小農,必須建立集體農莊,組織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此基礎上,用行政計劃方法確定價格,迫使農民將糧食交給國家。沒有計劃經濟作保障,國有製實現不了,集體農莊也不能成功。由此可見,為了保證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鬥爭的勝利,必須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隻有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穩固。

三、斯大林工業化思想的影響

1、積極影響

第一,他使蘇聯完成了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飛躍。到1926年已經超過戰前水平。1937年,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77.4%,在工業結構中,生產資料生產的比重為57.8%。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1940年,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5.5倍,其中重工業增長了9倍.這是世界工業化史上所沒有過的。美國作家斯特朗就曾指出斯大林所領導的蘇聯工業化史無前例。

第二,斯大林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和人才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初,斯大林針對生產技能貧乏、文化和專業知識水平低的情況,提出了“在改造時期,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在這一口號的鼓舞下,蘇聯不僅建立起機器製造業,而且建立了重型機器製造業、飛機製造業等新的部門。幾千個舊企業在新基礎上進行了改造,鐵路運輸也開始實行了電力化和機械化。缺乏技術設備的現象僅僅在幾年間就基本消失了。與此同時,斯大林也意識到,科技的發展以及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幹部和專門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知識分子。蘇聯工業的迅猛發展更離不開工程技術人員和工業指揮人員的幫助。為此,蘇聯積極培養和訓練工程師、技術員和技術工人。在五年計劃期間,高等工業院校數目增加了9倍,中等技術學校增加了3倍。這就為大工業培養了近10萬名工程師和技術員。這都對蘇聯較快地實現工業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