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斯大林還非常善於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1927年12月,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起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決議》中指出,必須最大限度的擴大同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聯係,因為這種聯係將會加強蘇聯的經濟實力,使其更加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擴大蘇聯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基於此,到1929年,蘇聯同國外資本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就達到70多個。到1931年,蘇聯接受技術援助的項目增加到124個,總金額達8300萬盧布。[4]這對蘇聯的經濟發展同樣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力量。
2、消極影響
首先,片麵強調發展重工業,使得蘇聯經濟比例關係不協調,產業結構畸形惡化,國家財政負擔過重,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年到戰前的1940年,重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輕工業為14.1%,而同時期的農業平均增長速度隻有1.5%。此外,在為工業化籌集資金時所采取的“剪刀差”政策的長期推行,也使農民被剝奪的越來越厲害。長此以往,蘇聯農業的落後必然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這一教訓也是深刻的。
其次,斯大林在製定計劃中的冒險主義使原本就非常繁難的工業化工作變得更為困難。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並不具備完成所需的重要條件。不僅西方貸款少,蘇聯的出口資源也不足。加上經濟危機,西方市場上的原料價格也急劇下跌。蘇聯國內農業的總產值也相應減少了。因此,遭受饑荒的農村也無力輔助工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反而主張增加五年計劃的許多任務。按原定計劃中,1928—1929年至1932—1933年,工業總值要增長1.8倍,但實際隻增長了1倍;“A”類產品的生產要增長2.3倍,實際也隻增長了1.7倍。[5]無論是機械製造業還是輕工業、食品工業以及其他許多指標都沒有按計劃控製數字完成。但卻因此增加了工人階級的數量,農民大量進城,城市人口過快增長造成了許多困難和失衡現象。
【注 釋】
① 社會主義原始積累是指“國家手中的主要來源於或同時來源於國營經濟綜合體之外的物質資源的積累”.
【參考文獻】
[1] 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言論(下)[M].北京:三聯書店,1979.660.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68.
[3]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5.
[4] 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3卷)[M].北京:三聯書店,1979.426.
[5] 蘇聯工業統計彙編[M].莫斯科,1964.234.
【作者簡介】
楊敏敏(1988-)女,湖南邵陽人,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