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青雲庵堂(1 / 3)

第一回遁入佛門

明月山上的深處有一清靜世界,流水潺潺綠樹掩映亭台樓榭古碑林立——青雲庵。青雲庵創建於公元942年至今一千多年是一座千年古刹,占地七十餘畝,依山勢逐級升高建設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從庵門至庵頂共六重院落,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庵門、庵門殿、天王殿(彌勒殿)、丹青閣、觀音菩薩殿、普明覺妙殿、金剛寶座塔等。布局采取層層封閉式,各組殿堂層層疊起愈上愈高。三百多級台階穿插其間,上下相差二百多米,最高處直達半山腰。每進院落玲瓏剔透各具特色,登頂俯瞰庵藏林下林透庵風。從一條幽徑步入進庵,途經“雕花欄杆白石橋”一座,橋下溪流淙淙橋邊飛鳥聲聲,景色天成別有洞天。

“師父,韓梅女士已在庵門外等候多時,你還是去見一見吧。”跟隨慧岸師太的小尼再次給慧岸師太說。

“請你轉告她我有事,請她回去。”慧岸師太說。

“我前邊就是這樣說的,她說她這是第三次登門,見不到你她就不走。”

慧岸師太聽到後便跟著小尼來到庵門外,韓梅站在那裏畢恭畢敬的雙手合十說道:

“請慧岸師太收下我把,我實在走投無路別無選擇。”

“施主,我已說過請你回吧,小尼,送客。”

韓梅看到慧岸師太說罷轉身要走,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淚流滿麵哀求道:

“師太,我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韓梅受盡人間苦難走投無路,決心投佛向善,請師太收下我。”

小尼看到韓梅痛苦哀求倍感同情也幫韓梅說道:

“師父,你看韓梅女士失去兒女失去親人失去家庭失去一切,孑然一身無依無靠,前來投奔我佛,我們就收下她吧。”

“施主,不是我佛不收留與你,隻因你的塵緣未了,請施主還是回去。”

“慧岸師太,蒼天不讓我生存難道我佛也不讓我活命了,我的生命真的走到了盡頭。”韓梅趴在地上聲淚俱下,其狀慘不忍睹。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慧岸師太揮動佛塵,雙手合十,緊閉兩眼,默默念叨。

最後在韓梅再三苦苦哀求和小尼幫助下,她才勉強進了青雲庵,但不能削發剃度隻能在庵中生活,灶房幫忙打掃衛生種花種草等。能跟著師姐師妹打坐誦經練習拳腳,但這些采取自願可長可短,不和大家一樣作為必修課,這好像是受考驗階段,作剃度前的準備。

韓梅在灶房幫忙,每天下山采購食材糧食、各種蔬菜蘿卜、白菜、土豆、豆角等。除此以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挑水,每次要往返三四裏地到蓮花泉。蓮花泉水甘甜可口對人健康特別有利,建庵以來一直用此泉水,大家一直平安健康。至於這個小小蓮花泉名字的由來誰也說不清楚,可能是這個清泉原來曾有過蓮花生長吧。蓮花泉離青雲庵這樣遠,韓梅每天和師姐師妹要多次往返才能滿足大家生活需要,非常辛苦。久而久之韓梅發現了一個秘密,兩地之間雖然遠但基本在一條水平線上,蓮花泉比青雲庵稍低一些。韓梅想如果蓮花泉要比青雲庵高一些那該多好,就可開一條水渠把水引到青雲庵,這不就省勁多了嗎。隨著這一思路她不斷琢磨不斷考慮,終於想出了一個能實現這一理想的現實辦法——在蓮花泉的上方水平線高於青雲庵位置挖一個蓄水池,把水挑到蓄水池,再從蓄水池向青雲庵開鑿一條引水渠,讓清水自流到青雲庵。這樣人工挑水從蓮花泉到蓄水池不過四五十米,比原來的三四裏地省力多了。雖然現在挖蓄水池、開鑿引水渠費力大投資多,但從長遠看來還是非常值得的。她把她的想法說給住持慧岸師太後,慧岸師太非常讚同,連連雙手合十說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經過二年時間,在師姐師妹們努力下外界幫助下,一股清清泉水流進了青雲庵,師姐師妹們挑水的辛苦活從此大大的減輕了。

隨著泉水的引進,韓梅又在青雲庵後開挖了一塊菜地。她起高墊低搬走大石塊擔來好黃土,種上豆角、黃瓜、南瓜、白菜、西紅柿等,從下種到出苗、打掐、治蟲、澆水忙個不停。秋後各種蔬菜琳琅滿目不光不用花錢遠到山下購買,而且十分方便隨用隨摘非常新鮮,得到大家一致讚揚: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第二回削發剃度

二年後韓梅削發剃度。

剃度佛堂的正中央端端正正的擺放著一尊綠瑩瑩玲瓏剔透的觀音菩薩坐像,坐像蹲坐在一個凹型紫檀木座中間凹處,紫檀木座的兩邊高處擺放著兩瓶非常鮮豔的蓮花,蓮花後邊分別各自豎立著一塊紅木法器牌,左邊牌上書寫“清規”二字右邊牌上書寫“戒律”二字,它代表了青雲庵的威嚴和至高,信徒必須嚴格遵守庵堂的規範和教規,否則將受到嚴格的懲處。

觀音菩薩坐像前地麵,前後放置著兩個蒲團,剃度師父在前一個蒲團上三跪六拜,韓梅在後一個蒲團上跟著師父也三跪六拜,她們師徒二人跪拜同時嘴裏念念有詞。同時有兩位師父站在佛像左右敲擊木魚和碰鈴,監視著她們師徒。之後師父才拿起剃刀給韓梅剃發。這個過程叫佛教剃度儀式,是表示佛教徒受戒的一種形式,是表示教徒決心出家,六根清淨,一心向佛。有人說剃度有三層意思,第一,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煩惱和陋習,剃掉了“三千煩惱絲”人就容易六根清淨阿彌陀佛。第二,古來認為頭發是父母留給子女的牽掛,佛認為要一心向佛就必須去掉這些親情牽掛。第三,剃發光頭是佛教徒與其他教徒的區別。

剃度後韓梅取法名清靜,身穿灰色素袍頭戴灰色素帽手持拂塵。每日晨鍾暮鼓參禪打坐,早晚課誦有序一天素齋兩餐。雖然生活單調清苦物質享受匱乏,但對這樣苦行修煉的人生歸宿她不懊悔,她看重的是來世幸福個人超脫。她和師姐師妹們整天大部分時間靜坐在各自屋內翻閱經卷誦讀經文,不外出不說話謝絕來客。少部分時間她們也談笑練拳腳娛樂。

青雲庵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後,按慣例全體比丘尼要外出“行腳”半個月左右,即徒步行走半個月左右。出發時每人攜帶睡袋、齋缽、錫杖,有的人還要帶方便鏟,每人行囊重量不下四五十斤。沿途不擾民不借宿不住旅館不住寺院,不乞金錢隻乞食物,風餐露宿風雨無阻。清靜第一次參加行腳活動,既感新奇又承受著非常艱苦的考驗和鍛煉。行腳最主要目的是促進比丘尼的思想和觀念升華。全體五十人統一著裝灰色素袍素帽素睡袋,按序一字排開縱隊前行,不說話不交頭接耳,由慧岸師太帶領默默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