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羽毛球正手吊球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1 / 2)

羽毛球正手吊球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運動科學

作者:王雲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3)10-000-02

摘要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羽毛球項目的科學研究數量穩步提升。但是,有關於用運動生物力學理論對羽毛球進行分析的科學研究極少,所占比例較低。本文選取篇文獻,對羽毛球正手吊球技術做運動生物力學的綜述性分析。企圖在總結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思考缺陷與不足,提出一些想法。

關鍵詞羽毛球正手吊球技術運動生物力學

一、前言

2007年以後,國際有關於羽毛球的研究數量大幅增加。其中,對於羽毛球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成為了羽毛球科學研究的熱門之一。它旨在進行羽毛球的動作技術分析、運動損傷機理分析和動作的預判能力研究。

羽毛球的後場技術是運動員取得賽中主動權的重要基礎。目前,世界羽毛球的打法逐漸傾向於拉吊突擊型,且運動員的技術較為全麵。因此,羽毛球的後場技術就成為了運動員必須掌握的製勝法寶。

二、羽毛球後場吊球技術的界定

(一)後場吊球技術的定義

後場吊球技術是指,將後場區域端線附近位置的球,回擊到對方前場區域(前發球線附近與球網之間)緊靠邊線兩角的近網小球。後場吊球技術分為:後場正手吊球技術、後場反手吊球技術和後場頭頂吊球技術。吊球技術的細膩精準,能夠較好的凸顯出其在比賽中的威脅性和隱蔽性。它可以打亂對方比賽節奏,為自己創造進攻機會。在後場正手吊球技術中,由於手指、手腕的細膩動作便可以將其分為劈吊、輕吊和攔截吊球三種技術。

(二)後場吊球技術的動作結構

正手吊球技術動作結構為準備動作—引拍動作—擊球動作—隨揮動作,這個與羽毛球技術中的正手高遠球和正手殺球技術的動作結構相同。而在各個環節的連續應用中,各環節基本上是依次加速和製動的,並在擊球的瞬間手的速度達到了極致。

吊球技術中,根據不同的吊球類型,在擊球瞬間手腕的製動發力和方向是不同的,但是手的速度並無下降。隨著重心的轉移、軀幹的轉動,在準備動作時肩關節開始加速,其後各個上肢的各個環節開始加速。肘關節伸展、前臂內旋並依此加速。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羽毛球擊球過程中的鞭打動作。

後場正手吊球技術在引拍時屬於超越器械,在擊球時鞭打,在擊球後回收。鞭打動作是其動作技術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不同的吊球技術,在左膝關節和右膝關節的運動形式上是一致的,隻是其運動的幅度是有區別的。

(三)吊球技術的下肢關節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在吊球過程中,劈吊和輕吊的下肢運動相同。左右腿之間有重心轉換:做蹬轉步法。且運動幅度相差不大,屈膝蹬伸動作先左後右。而攔截吊球技術中,下肢關節的運動形式與前者完全不同,運動幅度也不同。左右膝關節屈膝蹬伸動作無先後之分,基本趨向於同時完成。經三維測試,膝關節角幾乎保持與峰值相當速度的時間比較長,在1.58秒左右。劈吊和輕吊則在達到峰值後迅速減小。

劈吊、輕吊和攔截吊的膝關節蹬伸不同,主要是由於在運動過程中其動作技術所起的作用不同。劈吊和輕吊為了協調上肢的運動,形成軀幹下部繞身體縱軸同時協調上肢向前扭轉的姿態。在攔截吊的整個動作過程中,軀幹下部繞身體縱軸向前扭轉的姿態,使運動員起跳騰空,獲得高的擊球點。

在引拍擊球動作階段,劈吊技術中左、右膝關節的屈曲幅度分別為62.4°、70.8°,蹬地力量最大,上肢所獲得的速度最快。因此劈吊的球速是最快的。

從膝關節屈膝下蹲到擊球前,輕吊、劈吊和攔截吊技術中運動員左、右膝關節的角速度依次為34.5°/S和60.4°/S,49.5°/s和69.1°/S,22.1°/S和35.1°/S。左膝關節與右膝關節的角速度差異較大,右膝關節的平均角速度明顯大於左膝關節。右膝的蹬伸力量對吊球技術的影響較大。

四、吊球技術的軀幹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一)運動幅度特征

在羽毛球後場正手技術中,側身準備動作為一致的。吊球技術中,劈吊和輕吊的側身動作轉動幅度基本相同,而攔截吊的側身幅度較小。所以,劈吊和輕吊繞Z軸側身轉動的幅度明顯大於攔截吊。兩肩與Y軸夾角、兩髓與Y軸夾角,輕吊為0.13°,劈吊為1.34°,攔截吊為0.77°。這與吊球技術上肢的運動幅度小有關,以便於更好的控製落點。

吊球技術中,根據不同的吊球類型,在擊球瞬間手腕的製動發力和方向是不同的,但是手的速度並無下降。隨著重心的轉移、軀幹的轉動,在準備動作時肩關節開始加速,其後各個上肢的各個環節開始加速。肘關節伸展、前臂內旋並依此加速並向前、向上運動引拍擊球至擊球結束。在肩關節水平向前旋轉的作用下,前臂後伸,屈肘,使肘關節向前運動。然後,肘關節開始屈伸及旋內,使腕關節獲得較高的速度。在肘關節未完全伸展時小臂內旋,使羽毛球拍麵的朝向得到控製。在擊球瞬間,軀幹轉正對球網,而肩關節基本沒有相對旋轉。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羽毛球擊球過程中的鞭打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