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轉動速度特征
三種後場吊球技術中,劈吊技術的軀幹轉動速度最快。由於羽毛球技術中強調動作的一致性,因此劈吊和輕吊是擊球前的動作技術是基本一致的,僅在擊球瞬間有差別。而攔截吊要求在來球後快速起跳攔截,其側身幅度遠不及劈吊和輕吊。因此其軀幹的轉動幅度和速度均不及劈吊和輕吊。而其揮臂的速度通過下肢蹬伸獲得比軀幹轉體獲得更多。
五、吊球技術的上肢關節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一)各運動環節運動特征
上肢在三維的空間內,從肩到肘再到肩再到腕的發力方式是對於傳統關節活動順序性理論的延伸和補充。輕吊、劈吊、攔截吊的運動時序基本一致,各環節均遵循“軀幹向前扭轉—前臂內收—肘關節伸展—前臂內旋—腕關節製動”的順序。
引拍動作開始後,運動員各部分肌肉開始發力,首先是下肢屈膝蹬伸發力,然後由軀幹、肩部、前臂等較大的肌肉群發力,接著是腕關節等較小的肌肉發力,最後是持拍手達到最大值。這說明吊球技術是從大環節運動到次大環節運動,最後達到小環節運動,呈現出梯次遞減的運動趨勢。
經測試,在三種吊球技術中,劈吊的前臂速度最大、揮拍速度最快,攔截吊的前臂速度最小、揮拍速度最慢。這較為符合三種吊球的技術特征和作用特征。劈吊力求以最快速度、斜線的最佳落點擊球至對方區域,而攔截吊球則是以最快速度將球在高空擋到對方區域,速度小其落點更加貼近球網。
(二)手指、手腕運動特征
吊球技術中,每種吊球近球程度不一,落點深淺也不一樣。所以其技術要求對手指、手腕動作的要求也不一樣。手指、手腕動作決定了球是否下網,落點的深淺,所以吊球技術中對手指、手腕的控製要求較高。
攔截吊球中,拍麵的包切程度最大,所以手指、手腕的屈曲、旋轉、下壓程度最高。它企圖通過拍麵對球托的包切,獲得更大的摩擦力,使相同速度下的羽毛球更貼近網麵、落點也最近。輕吊的手指、手腕屈曲程度僅次與攔截吊球,球的落點在前發球線以內。而劈吊要求快速的回球速度,其落點較深,回球路線多為斜線。因此,劈吊技術中,對於手指、手腕的屈曲下壓程度最低。
在擊球點的控製方麵,攔截吊的擊球點要求最高,劈吊的擊球點其次,輕吊的擊球點最低。因此,攔截吊球技術的身體重心起伏也是最高的。
運動員在完成吊球時主要環節的運動順序是:踝—膝—髖—肩—肘—肩—腕。上下肢的配合有利於力量的較好傳遞,防止上肢肌肉的疲勞發生,提高回球質量。
六、總結
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技術在羽毛球比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國際羽毛球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大眾健身性羽毛球迅速發展。許多學者對羽毛球的關注和科學研究增加。目前,對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較少,且大多數的文獻在於總結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技術的技術特征、描述技術動作。從感官上能夠使人們樹立正確的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的正確動作形象。
總所周知,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技術並不像高遠球和殺球一樣需要巨大的力量支撐。其更重要的是需要擊球時間、擊球點的控製。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對該技術共性的總結。而應該在此基礎上,對具有某一技術風格的團體進行分析。力求總結其技術的優缺點,促進羽毛球後場正手吊球技術的簡化和實效。這對於一項技術的發展有著裏程碑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博,鄭曉蘭.羽毛球技術訓練的落點控製法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6):114-116.
[2] 鍾建萍.羽毛球新舊賽製優秀男子單打運動員後場技、戰術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93-96.
[3] 沈軍.1994-2003年我國羽毛球運動科研狀況的統計分析[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8(2):216-218.
[4] 劉卉.上肢鞭打動作技術原理的生物力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1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