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李恪歸天 噩耗還是喜訊?(1 / 2)

柴紹和秦瓊又在沈陽城內停留了兩天以後,等到神威大炮湊夠了十門以後,這才率領部隊啟程趕往利源縣。

柴紹等人走後,圍困沈陽周邊的五路人馬,已經有四路派出救援隊伍,唯一沒有派出救援隊伍的地方,就剩下蓋牟城一處。不過蓋牟城依山而建,四周地形險峻,易守不易攻,是沈陽城東麵的一道屏障。而且蓋牟城城高壕深,城內糧食充裕,足夠七千人馬消耗一年以上。高句麗發動戰爭之前,程懷亮剛剛就任蓋牟城城守一職,正在率領他的五千精銳在這裏進行山區訓練。得知高句麗來犯,立即率隊從小路繞到高句麗大軍背後發起突襲。由於事出突然,高句麗方麵事先沒有做任何安排,在受到攻擊後倉皇逃竄,被程懷亮在後麵追殺了六十餘裏,斬殺一萬多高句麗士卒,這才返回蓋牟城。其後,高句麗重整旗鼓以後又卷土重來,誰知這一次程懷亮下定決心固守城池,不論對方采取什麼辦法,就是不與對方出城交戰。於是,雙方便僵持在這裏。這也是高句麗發動戰爭後,唯一沒有得到大唐支援的城池。

入秋後的第一場秋雨不期而至。俗話說先下牛毛雨不大,後下牛毛雨不停。這場秋雨一下便是整整三天,也還沒有任何要停止的架勢。沈陽到襄平和到利源的距離相差無幾,都在一百八十裏左右。柴紹的隊伍由於晚了兩天出發,隊伍還在途中,就遇到了這場沒完沒了的秋雨,越往前走道路便越是泥濘,以至於到了第三天的時候,這個部隊隻是向前行進了不到二十裏。距離利源縣城還有二十餘裏的路程,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永遠也走不到一樣。

薛仁貴的部隊早在三天以前便已經進駐到襄平縣城,原本想借著大軍初到,士卒士氣大振的機會向高句麗的圍城部隊發起進攻,誰知道從部隊到達的午後開始,天空中便開始飄落雨絲,到了下午雨勢逐漸轉大,之後的整整兩天雨都在不緊不慢的下著。這種天氣顯然不利於火炮的攻擊,無奈之餘薛仁貴隻好一再的推遲進攻的時間。城內士卒的士氣已經隨著這沒完沒了的雨勢,逐漸的降了下來。就連薛仁貴本人都不知道,如果這場秋雨再下上兩天的話,士卒們是否還有足夠的勇氣,去和高句麗的大軍對拚。

高句麗方麵也好不到哪裏去,好歹大唐方麵的士卒還可以睡在房間之內,他們的士卒卻隻能住在帳篷之內。雖說帳篷的表麵塗有一層可以防水的桐油,但是連日來的降雨造成營寨之內到處都是一片泥濘,很多地方都被積水所覆蓋。帳篷內更是異常的潮濕,到了晚間鑽進被窩以後,給人的感覺是一陣冰涼,直到半夜都緩不過來。

連續兩個多月的作戰,也使得士卒們的士氣變得低沉,如果能夠獲勝,哪怕是一場無關緊要的小勝,都足以令士卒們的士氣為之高漲。一方是兵強馬壯,另一方城高牆厚,守城器械充裕,一場戰鬥下來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雙方隻好繼續進行毫無意義的對峙。

雙方交戰之初,高句麗方麵由於兵力遠遠高於大唐,再加上大唐方麵的兩員主將中李恪遠在長安,即便是得到消息便立刻返回,也要半月以上的時間,而另一位主將李靖已經年近七十,已經到了風燭殘年。所以主將兵分五路同時進犯大唐,試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拿下沈陽城周邊的五座城池,然後二十萬大軍圍困沈陽城。

令高句麗主將想不到的是,這五座城池內都不過是隻有幾千兵馬,卻令高句麗方麵空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攻下。大唐方麵的反應更是快得令人咂舌,城池被圍的第五天各個城池的援兵便趁著夜色進入城中。雖說在兵力上依然處於絕對的劣勢,卻抵擋住了高句麗方麵的進攻,使得高句麗大軍寸步難進。

當李恪返回沈陽的消息,被潛伏於沈陽城內的細作報告給高句麗的主將的時候,他差一點做出退兵的決定。要不是後來的一個多月裏,大唐方麵始終沒有向遼東地區增兵,隻怕高句麗的主將早就做出了撤兵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