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曲安奈德預防術後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臨床分析(2 / 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視網膜脫離患者60例,均為單眼患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實驗組男女比例17∶13,年齡15~66歲,平均(44.32±3.65)歲,10眼脈脫型視網膜脫離,10眼PVR>C3,10眼曾接受多次手術;對照組男女比例17∶13,年齡16~67歲,平均(44.33±3.66)歲,11眼脈脫型視網膜脫離,10眼PVR>C3,9眼曾接受多次手術。兩組患者均自願參與本次研究,對比基線資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準備Alcon Accurus 400 VS玻璃體切割儀,兩組患者均行玻璃體切除術,采用標準鞏膜三通道切口切除中央玻璃體,手術由同一名醫師完成。

1.2.1 對照組 行常規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術中不應用曲安奈德。30例患者均進行全視網膜光凝;7例接受晶體摘除,11例患者接受矽油注入。

1.2.2實驗組 實驗組術中應用5 μm多孔濾過膜濾過器、三通管,抽0.5~1.0 mL曲安奈德注入患者玻璃體腔,染色1~2 min,行人造玻璃體後脫離,切除玻璃體後皮質及玻璃體,向患者玻璃體腔內注入0.1 mL曲安奈德,剝除玻璃體後皮質及殘餘視網膜前增殖膜,後給予全視網膜光凝。根據患者視網膜情況填充矽油或全氟丙烷,關閉鞏膜切口。30例患者均行全視網膜光凝;6例接受晶體摘除,10例接受矽油注入。

1.3療效評定[2]

了解兩組患者視力恢複情況,觀察、記錄術後2mo眼壓≥21 mmHg的病例數,對兩組病例進行6個月的隨訪觀察,統計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術後視網膜脫離複發率,並進行臨床對比。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處理各項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視力分布情況統計

治療結束後,實驗組2例患者出現假性前房積膿征象(藥物在前房沉積,1周後消失),兩組患者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術後2mo眼壓≥21mmHg例數、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複發率比較

實驗組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10.0%,術後視網膜脫離複發率為6.7%,術後2mo眼壓≥21 mmHg例數為9例(占30.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曲安奈德可解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拉,提高手術成功率。與單純玻璃體切割術患者相比,玻璃體切除術中注射曲安奈德,患者眼內炎症及疼痛感更輕,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率更低[3]。有學者[4]探討了曲安奈德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玻璃體手術中的應用價值,為觀察組術中應用曲安奈德,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後1 d前房閃輝輕於對照組,前房炎性細胞少於對照組,術後6個月玻璃體再出血例數少於對照組,提示對玻璃體切除術患者術中應用曲安奈德,可提高手術效果及安全性,減輕術後炎症反應,降低並發症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10.0%,術後視網膜脫離複發率為6.7%,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曲安奈德是人工合成的一種含氟長效糖皮質激素[7],具有較強的抑製細胞增生、消炎作用(抗炎效果可持續90 d),與相關受體結合後可抑製磷脂酶A-2,分解細胞膜上花生四烯酸,減少炎症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釋放,緩解充血,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曲安奈德還可抑製粒細胞、巨噬細胞向炎症部位遷移,抑製肝素、生長因子等促血管形成相關因子的活性,阻止補體參與炎症反應,抑製炎症後組織損傷修複,防止瘢痕形成,防止新生血管形成[8]。分離視網膜與玻璃體後皮質是玻璃體手術的重要步驟[9],曲安奈德顆粒可黏附在玻璃體後段,呈固定狀態,曲安奈德顆粒與玻璃體腔內流動顆粒存在清晰界限,該界限方便操作醫師快速辨認玻璃體,幫助醫師最大限度地切除殘留玻璃體皮質,在縮短手術時間基礎上保證手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