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教學《項脊軒誌》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實詞“去、三五、往往、再、爨、先妣、扃牗、歸寧”、虛詞“以、而、之、為”、判斷句“項脊軒,舊南各自閣子也。”、被動句“得不焚,殆有神護者。”、介賓後置句“其製稍異於前”等文言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這是“言”,是翻譯文章、了解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本條件,要做實、做細,課程教學再改革,基礎知識是不會丟棄的。再引導學生對“文”的內容即作者表達的對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及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之情和表達這些情感所運用的細節描寫、借景抒情等藝術手法加以理解、感悟。
三、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麵逐級深入學習
文言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思想、情感、藝術,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它向我們展現古代的文字、文學、文化,但對於學習來講這三者是逐層深入的。文字是呈現文學、文化的符號,它不僅具有直觀性,而且具有意義。文學是以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觀世界、表現作者心靈的藝術。文化是通過作品所反映的一個時期的物質和精神。三者互為依靠,逐漸升華。學生學習時要一層一層地解決,一級一級地提高對文言的認識,要有梯度,有清晰化的思路。
文字的學習要明確它的意義、與現代文字意義的區別。文言文字雖與現代文字一致,但所表現的內容大多已發生很大變化。有的已發生轉移,有的範圍已擴大或縮小,有的已消亡。如“河”隻指黃河,“去”表達離開、距離而沒有到的意思,“妻子”指妻子和兒子等,對此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文字所代表的內涵,弄清楚與現代漢語意義的不同,這樣文字才不是符號,不再是風幹的標本,每一個字符才具有溫度、靈性,才具有傳承的作用。
每篇文言文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藝術特點的展現。學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文學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他們的情感,體會他們為文的高超藝術,了解並借鑒文言文的文學性,深厚學生的文學功底。如《報任安書》中的悲憤之情;《寡人之於國也》所闡述的王道思想,設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逍遙遊》的意隨筆至、文辭變化萬端而富有哲理,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正如清代林雲銘所雲:“篇中忽而敘事,忽而議論,以為斷而未斷,以為續而非續,以為複而非複,隻見雲氣空濛,往返紙上,頃刻之間,頓成奇觀。”
在文言作品中大多反映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學習作品也要了解傳承古代文化,豐富學生的知識麵,提高學生的認識高度。如《季氏將伐顓臾》折射的春秋戰亂,《阿房宮賦》反映的秦始皇奢靡,《六國論》揭示六國滅亡的原因,《蘭亭集序》所展現的古代書法的魅力。
文言文學習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一個從文字到意義、內容到情感、文學到文化的逐級深入的過程。師生要耐心、細心,加強合作,夯實基礎,逐步提高,才會跨越這道橫在學生麵前的語言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