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視策略優化,構建高效課堂(2 / 2)

三、拓展活動空間,發展知識應用

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立足於教學內容,拓寬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空間,創設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數學活動,化機械重複、枯燥乏味的練習為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學習思路進行探究、發現。促使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理解、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重視數學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鞏固學到的數學新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生成數學創造性思維和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搜集家裏1至6月份的用電量(集齊家中1—6月份用電的收費發票),把這些數據帶到課堂上,先獨立製作統計表,掌握求平均數應用題知識。教師讓學生應用剛學習的數學知識,把家中上半年平均用電量求出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搜集的數據,從每個月份用電量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通過獨立觀察與思考後,發現了有些月份的用電量超過上半年平均用電量,教師則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家詢問這些月份用電量大的原因。讓學生與家長共同探究如何節約用電。這種拓展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學會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如在教學“麵積”時,教師提出:“學校準備重新修建舊操場,大家能不能測量並計算出操場的麵積是多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並探究應該采用什麼方法量出操場的長與寬?生1認為用卷尺精確測量;生2認為先量出自己的腳步是多長,再利用走步子的方法測量;生3認為利用操場邊的方磚(30 cm×30cm),先數出操場長和寬的方磚各有幾個,累加之後就是長和寬的長度……在學與用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已有的經驗進行討論交流,采用多種策略進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測量、計算,再把自己的計算結果在小組裏展示,最後統一精確的操場麵積。教師有效拓展學習活動空間,使學生增強了對數學作用的體驗,強化了應用數學觀察、分析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鞏固了數學舊知,發展了解決數學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