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帶了一把小刀和一個蘿卜,給學生一種神秘感。學生不明白老師的用意,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了小刀和蘿卜上。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削起蘿卜來。第一刀,蘿卜上出現了一個平平的麵。老師做著手勢,繪聲繪色地告訴學生:“這就是物體的麵。”(板書:麵)第二刀,蘿卜上出現了凸起的邊,教師津津樂道地說:“這就是物體的棱。”(板書:棱)第三刀,蘿卜上尖尖的點出現了,教師又說:“這就是物體的頂點。”(板書:頂點)這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頓時高漲起來。接著教師用概括性的語言對蘿卜進行描述,並啟發學生想象:一刀出麵,二刀出棱,三刀出頂點,若是四刀、五刀、六刀將會是怎樣呢?學生帶著這個問題,看著老師繼續一刀一刀削下去,直到削了六刀,蘿卜變成了一個長方體。老師帶領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得出長方體的特征:長方體有六個麵,十二條棱和八個頂點。然後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邊摸、邊觀察、邊理解、邊記憶,通過各種感官的通力配合,深刻理解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四、精心設計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練習是鞏固新知、發展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練習設計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中練,玩中練,達到樂此不疲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要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參差不齊,設計有層次的練習題,由易到難,由常規到變式,由基礎到綜合,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可以是筆算,也可以是口答,還可以是活動,等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設計“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練習題時,我采用了活動練習的形式,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一個數,然後讓其中一個學生說條件,其他學生作答,凡是拿到符合條件要求的數的同學站起來,大家一起當裁判,答錯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說條件,其他學生作答。如:提問“能被2整除的數”,那麼手裏的數符合答案要求的學生就站起來作答;再如:“能被2、3整除的數”,“能被2、3、5整除的數”……最後,歸納總結判斷方法。這樣設計活動,既鞏固了新知,又拓展了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一舉多得,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師精心的設計與編導,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充滿激情的表演,能帶動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拉近師生關係。這樣,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又展示了數學的魅力,從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創造思維能力,以及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心理和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