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古族文化藝術在標誌設計中的運用(2 / 2)

在標誌設計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蒙古族文化藝術中線的表現形式構成標誌的方式也進行了廣泛嚐試以線的形式構成賽納手工藝製作中心的標誌設計案例。它采用了源於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腸”的造型,圖案本身盤曲連接,無頭無尾,無休無止,顯示出連綿不斷的連續感,有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盤腸紋樣在蒙古族生活中的適用性很強,是極具代表性的圖案。賽納手工藝製作中心的標誌設計把線形的盤腸紋樣與蒙古族文字“(賽納)”相結合,共同組成了鉛筆的造型。整體設計以線的構成形式一氣嗬成,新穎獨特。其作品的成功之處源於設計中對傳統圖形符號的理解、選挑、組合、轉換以及對線的構成形式的整體把握。

三、蒙古族文化藝術中“意”的沿用

蒙古族文化藝術中的“意”沿用到現代設計,也是標誌設計的一個創新方法。與圖形之“意”相結合可以使標誌的設計更具說服力。蒙古族民間圖形之所以受到藝術設計領域的矚目,除了其圖形符號所具有的審美情趣外,更重要的在於圖形背後所隱藏著的精神內涵,即獨特的民族文化精髓。例如,蒙古族圖案中的卷草紋,是以花草為基礎構成的波曲狀的花草紋樣,細葉卷曲相互穿插。卷草圖案委婉多姿,富有流動感和連續性,形態優美生動,具有連綿不斷的韻律感。(1)故有生生不息、千古不絕、萬代綿長的吉祥寓意。

將蒙古族民間圖形的“意”應用於標誌設計的教學實踐案例,它是蒙古族美術教育研究所的標誌設計。蒙古族民間廣為流傳的蘭薩圖案,常與盤腸、卷草組合應用,是生命永生繁衍的符號,具有天地相通、陰陽相合、萬代延續的含義。此標誌巧妙地將廣泛應用於蒙古族生活中的蘭薩圖案作為標誌的基本框架,並與“美”字相結合,充分體現了蒙古族美術教育研究所的民族特色與機構屬性,且自然貼切,無牽強之感。

蒙古族文化藝術在標誌設計中的同構構成方法與線的構成形式及意的沿用在整體標誌構成中是密不可分的。同構構成的方法有時以線的構成方式出現和存在,兩者的結合又蘊含著一定的內涵與寓意。而寓意豐富的標誌設計通常也借助於同構及線的表現方法。將蒙古族文化藝術應用於標誌圖形的好的設計通常是三者的完美結合。

蒙古族文化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廣泛的題材、豐富的內涵、多樣的形式,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將蒙古族文化藝術應用於現代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僅是對設計表現形式的創新,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的推廣與傳承。

注釋:

(1)參見阿木爾巴圖《蒙古族圖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0頁。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蒙古族民俗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6.

[2]王永強,等.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圖典2:北方卷(上)[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3](英)艾雷.超越logo設計[M].黃如露,楊慶康,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內蒙古民族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NMD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