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要教出詩味來
教研廣場
作者:侯吉昌
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雖說多年來,詩歌教學一直備受重視,但迄今為止,詩歌教學仍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詩歌教學仍普遍存在著事倍功半的現象。不少教師在教學詩歌時,或者隻作一些重點字詞的解釋,疏通一下全詩的大意;或者隻是自己朗讀,再叫學生讀一遍就完事,課堂平淡乏味;有些教師雖然在講解時有分析,有闡述,講得頭頭是道,可仍引不起學生絲毫的興趣;有些教師覺得詩歌“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花的時間不少,但教學效果卻很不理想,因此知難而退,不肯再下工夫了。近幾年來,筆者在詩歌教學中作了一些粗淺的嚐試,現就這一問題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筆者認為,詩歌教學要根據詩歌的特點,引領學生深入領會和體味詩歌的意境,真正從詩歌中品出“詩味”來。為此,教學詩歌時,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熱情,和詩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詩歌是詩人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沒有熱情就沒有詩歌。同樣,讀詩的人如果沒有熱情,便不能感受、理解詩歌內涵。下麵以陸遊的《書憤》為例來闡述我們應如何感受詩歌的感情。
《書憤》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當時詩人已經62歲,從江西被罷官後賦閑在故鄉山陰。麵對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圖光複中原、大好河山淪陷的局麵,詩人慨歎朝中無人能像諸葛亮那樣“興複漢室,還於舊都”,而自己又被罷黜居家,“報國欲死無戰場”,悲憤不禁襲上心頭,於是寫詩明誌,以抒發自己的情思。整首詩都在回憶自己的早年壯誌,金戈鐵馬,秋風夜雪,宏圖萬裏,豪情滿胸;慨歎世事多艱,朝廷苟安,權奸誤國,壯誌難酬,身老家鄉;撫今追昔,沉痛悲憤之情滲透於字裏行間。全詩感慨而不傷感,悲憤但不悲觀,激昂的聲調中回響著悲愴的旋律。
詩人的悲憤之情讓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詩人的報國之誌讓我們由衷地感到崇敬,詩人那種堅持不懈的愛國精神更是激蕩著我們的心靈。品讀此詩時,隻有充分了解詩人當時的處境,我們才能感受到詩人熾熱的感情,才能深刻領會詩歌的意境。
二、用充沛的感情,創造性地闡釋詩的形象和意境
詩歌是詩人心中燃燒的火焰,這種火焰發出熱,發出光。我們不是詩人,但我們是在講詩,我們的任務是用詩人心中燃燒的火焰去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讓詩歌“發出熱,發出光”。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必須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感情,用詩人的愛憎去喚起學生的愛憎,用詩人的歡樂和痛苦去感染學生。
我們的感情應隨著詩歌感情的起伏而起伏,絕不能偏離詩歌的感情基調,更不能用與詩歌毫不相幹的感情去影響學生甚至強加給學生。有的教師喜歡在講詩的過程中穿插一些詩人的趣聞軼事來活躍課堂氣氛,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雖然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結果往往容易衝淡甚至破壞詩歌的情感氛圍,這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力求避免的。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詩歌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詩歌鑒賞要求通過我們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創造性地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所謂創造性,其含義有二:一是通過語言媒介再現詩歌的藝術形象;二是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和補充詩歌的藝術形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麵,沒有聯想和想象的豐富和補充,就不能再現詩歌的形象;另一方麵,一切的豐富和補充都隻能圍繞詩歌的藝術形象進行。為此,改寫詩歌訓練倒不失為讓學生創造性地解讀詩歌形象與意境的好方法。
三、抓住關鍵詞句,挖掘詩歌的深厚內涵
詩歌的語言是最精練的,往往一個字、一句話就包含著豐富而深厚的內涵。我們品讀詩歌時,要抓住那些最傳神的“詩眼”仔細揣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言“‘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隻要注意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詩中關鍵字詞的深刻內涵,學生就能深切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領略詩的意境。
四、重視朗讀教學,營造詩歌的情感氛圍
聲情並茂的朗讀,能準確傳達出詩歌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教學的目標是依靠朗讀實現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在詩歌朗讀上狠下工夫,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提高朗讀的效果,營造詩歌的情感氛圍。
【作者單位:山東省郯城美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