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產業經濟溢出效應分析
經濟研究
作者:張輝 馬瑞澤
【摘要】 本文基於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42部門投入產出表數據,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定量測算了內蒙古能源產業的經濟溢出效應。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內蒙古能源產業中煤炭采選業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對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的經濟溢出效應較高,能夠對它們產生較大的帶動作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在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中的帶動作用較小,並不是內蒙古自治區要重點發展的部門。
【關鍵詞】投入產出 能源產業 經濟溢出效應
引言
內蒙古能源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除了滿足自身消費外,更多的是輸往外省。如今內蒙古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擔負著“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以及“北煤南運"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內蒙古能源生產的飛速增長,帶動了內蒙古經濟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現階段有關內蒙古能源產業對經濟增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直接拉動效應上,很少考慮能源產業對其他產業的間接溢出效應。有鑒於此,本文以內蒙古能源產業為研究對象。以2007年內蒙古42部門投入產出表為樣本,采用投入產出法實證分析內蒙古能源產業的經濟溢出效應。
二、文獻綜述
在經濟溢出效應方麵,Caves(1974)在針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研究中,將溢出效應分為生產率溢出和技術溢出。Kokko(1992)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設立子公司的溢出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溢出效應在技術和生產方麵都有體現。阿羅(1962)[3]采用外部性的分析方法,解釋溢出效應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國外學者關於經濟溢出效應研究的空間維度基本上集中於跨國層麵,大多數研究的是FDI對內資企業的經濟溢出效應,而較少有學者專門研究一國內部區的經濟溢出效應。
在國內,對於相關問題的研究多集中於分區域出口部門經濟溢出或外商直接投資經濟溢出效應的估計,很少有學者研究同一產業不同部門的經濟溢出效應。縱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很少有研究內蒙古能源產業經濟溢出效應的文獻。然而作為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內蒙古能源產業對其他產業有著較大的拉動作用。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驗證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經濟溢出效應是否像我們預期的那樣有著較大的影響。
三、內蒙古能源產業經濟溢出效應實證檢驗
以2007年內蒙古42部門投入產出表為依據,對內蒙古煤炭開采業和洗選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等 5 個能源產業部門進行上述指標分析,揭示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的現狀。運用 stata11軟件,計算得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產業各部門的相關指標。
從中間需求率來看,表中的計算結果表明:石油天然氣開采業(0.91)、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768)、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745)的中間需求率較高,表明這三個產業部門表明這些產業有較強的前向關聯效應,具有原材料和基礎產業的特點;而煤炭開采業和選洗業(0.387)、燃氣生產和供應業(0.171)的中間需求率較低,則表明這兩個部門的產品大多用於生活消費。即現階段內蒙古自治區的煤炭開采業和選洗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等產品用於生產領域的比重還較小,大多數產品沒有經過加工就直接出售。
從中間投入率來看,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64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503)、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0.561)的中間投入率都較高,表明這些產業有著較強的後向關聯效應,同時也說明這些部門的附加價值率較低,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數量取得,是以粗放型為主的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