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私募股權投資的文獻研究(2 / 2)

(三)投資項目的價值評估。

現代金融學的基礎理論認為任何投資項目的經濟價值都等於其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但是在PE的實踐中,僅采用貼現現金流法經常會低估企業的價值。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改進傳統的定價方法,期權定價理論逐步應用於實物資產的投資評估。McGrath(1997)認為研發費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研究費用和後期的發展費用,即商業化費用。隻有在市場條件良好時,研究技術才進入發展階段,所以投入研究的費用是購買未來可以商業化的期權。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項目的定價模式開始采用實物期權定價理論。Schwart和Moon(2000)認為企業價值評估模型多為二叉樹模型,不能準確衡量公司的價值。他們建立了連續時間的實物期權模型,並對網絡公司的價值進行評估。國內學者張陸洋(2001)認為,風險投資的價值實現是以創業機製為基礎的風險資本股份期權化過程,所以需要利用期權的方法來對投資項目進行定價。

三、股權投資的價值創造過程

對股權投資的價值創造過程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對PE投資項目的培養擴大以及項目退出上。PE存在“委托-代理”關係,PE在項目投資之後,還需要對項目進行培育。Sahlman(1990)的研究表明,當私募股權資本投入創業企業之後,基金管理人和創業企業經營管理層之間就形成“委托-代理”關係。根據培育的方式和參與管理程度的不同,Macmillan,Kulow和Khoylian(1989)把創業企業劃分為緊密追隨型、放任自由型和適度參與型三大類。對於緊密追隨型的創業企業,基金管理人直接參與管理,能夠直接影響、主導和控製創業企業的董事會。他們的意見對創業企業的決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放任自由型的創業企業中,基金管理人很少參加投資企業的管理。對於適度參與型的創業企業,基金管理人適度參與管理,通常會參與企業發展戰略製定、人事製度等。

四、結束語

國內外學者對PE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麵, 顯著滯後於實踐, 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 關於PE的一些基礎性概念和範疇尚未得到統一認識, 從而影響了建立於其基礎之上的理論分析框架以及監管政策的製訂。絕大多數文獻都是研究PE中的創業風險投資的, 對於PE的其他形式(比如並購基金等)則研究很少。

參考文獻:

[1]曹欣.風險投資退出機製與中國實現方式研究[J].投資研究,2002.

[2]李建華,張立文.私募股權投資信托與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發展[J]世界經濟,2007,5.

[3]吳凡.私募股權基金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