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東和廣東對外貿易模式比較(1 / 2)

山東和廣東對外貿易模式比較

經濟研究

作者:王爽

【摘要】山東和廣東都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大省,兩者的貿易增長絕對額、相對額均在全國各省市前列,對全國經濟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對山東、廣東兩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從對外貿易規模、對外貿易主體、對外貿易方式、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等5個方麵分別進行比較,得出兩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區別,提出兩省優化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用價值。最後,本文為兩省優化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方麵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山東省 廣東省 對外貿易發展模式 實證分析 SWOT分析

山東和廣東都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大省,兩者的貿易增長絕對額、相對額均在全國各省市前列,對全國經濟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與廣東作為沿海省份,依托優越的區位與自然條件,結合當地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外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兩省均打造了各具特點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

一、山東和廣東兩省對外貿易現狀

山東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從2010年至2005年,山東省進出口總值增長了150%。2012年,山東省進出口總值為2455.5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六。

廣東省對外貿易也實現了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自1985年至2012年連續27年蟬聯全國首位,是名符其實的我國對外貿易第一大省。

山東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是“內部驅動”加“外部力量”,即內源與外源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以一般貿易方式占主體,對外貿易企業以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並重,較偏重於沿海發展;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存在著規模相對較小、農產品等初級產品比例較高、科學技術含量及附加值相對較低、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是“外部力量”型,即外源力量主導的結果,以加工貿易為主體,對外貿易企業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對外貿易規模較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高,科學技術含量及附加值相對較高,對外貿易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區域,而珠三角中又以深圳等個別城市最為突出;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存在過於依賴外商投資企業、過於依賴加工貿易、區域對外貿易發展極不平衡甚至兩極分化的問題。

二、山東和廣東兩省對外貿易情況對比分析

兩省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對經濟發展均具有非常明顯的拉動作用;經濟增長對外貿具有十分強烈的依賴性。但由於二者的地理位置、產業基礎、政策傾斜等多方麵不同,兩省在對外開放與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本文結合兩者的客觀條件,從對外貿易規模、對外貿易主體、對外貿易方式、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區域5個方麵,對山東和廣東兩省的對外貿易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推進兩省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為促進兩省經濟穩步可持續增長提出建議。

(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

盡管近十年來山東省對外貿易規模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但是與廣東省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相對值上,二者相差懸殊。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高,紡織服裝產品、農產品等低科學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占相當一部分;機電產品順差一直較大,高新技術產品順差極其微小、幾近於無,農產品近年來出現逆差,且逆差有擴大趨勢。廣東省的對外貿易起點遠遠高於山東省;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在全國的占比上,二者差距明顯。

(二)對外貿易主體。

山東省對外貿易主體以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為主,外商投資企業約占50%,私營企業約占30%。

廣東省區位優越,沿海、毗鄰港澳,勞動力豐富而廉價,再加上較早獲得國家政策的傾斜,成為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對外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為最主要主體,自2002年以來常年在60%以上。

(三)對外貿易方式。

山東省的對外貿易方式為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齊頭並進,一般貿易較為領先。山東省以一般貿易為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同時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也比較高。廣東省與山東省不同,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對外貿易方式。

廣東省依托沿海、勞動力密集而廉價的優勢,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要出口對象、以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的貿易特征。在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中,廣東省的加工貿易所占比重最大。

在兩省的對外貿易方式上,兩省有如下異同:

1.加工貿易均在兩省的對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比均大於40%,成為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