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做好發電廠電氣設備檢修工作
理論研究
作者:張傑 張佩
【摘要】發電廠的電氣設備檢修管理科學化是現代企業組織生產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搞好發電廠電氣設備的檢修管理工作是保證發電設備安全、經濟運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傳統的檢修製度,實施狀態檢修製度是設備管理的一場重大變革,它不僅僅有利於保證安全生產,降低檢修費用,提高設備利用率和企業自身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生產技術管理人員運用科學的思維,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有利於培養尊重實踐、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敢於實踐、敢於開拓創新的精神。結合工作實際,針對發電廠電氣設備檢修的必要性與實踐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電氣設備 檢修 實踐
發電廠的電氣設備檢修管理科學化是現代企業組織生產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搞好發電廠電氣設備的檢修管理工作是保證發電設備安全、經濟運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設備全過程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如何更科學地管理好設備,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安全可靠性,降低檢修費用,已成為擺在電力企業麵前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目前檢修計劃的弊端
目前,各發電廠均按照原電力工業部頒布的《發電廠檢修規程》執行計劃性檢修。《規程》規定,發電廠機組大修一般4~6年一次,每次50~80天,小修每年2次,每次10~12天(視具體機型而定),並規定:“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用以指導檢修安排的依據就是這些時間量,隻要檢修周期已到,不管設備好壞,運行狀態如何,就要檢修。顯然,這種檢修製度有失科學性,而且存在如下負麵影響。
(一)淡化技術管理責任,不利於開拓進取。在傳統的計劃檢修製度下,到期必修,按部就班,周而複始,拆拆裝裝,沒有任何靈活的餘地,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技術管理人員不思開拓進取,技術管理工作在原地打圈圈,僵化了技術人員的思維方式,從目前情況來看,生產技術管理工作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自然與管理體製有關。在計劃性檢修製度下,由於自己對檢修工作的安排無權做主,設備得不到及時檢修,檢修錯位,淡化了設備管理人員的責任,設備出問題了,往“設備事故”上一推了事。
(二)不利於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在計劃性檢修製度下,往往會導致如下的現象:一是檢修項目抓不住重點,分不清主次,不是檢修過剩就是檢修不足。二是由於計劃檢修時間安排一般情況都較充裕,有缺陷大修理,沒有缺陷也修理的現象。本來設備狀態還比較好,還有潛力可挖,時間安排了,還是拆開修修為好,怕的是今後設備出了問題說不清楚。三是由於過多的檢修拆裝,加速了拆裝的磨損,本來好端端的設備越修越糟,人為地縮短了設備的使用壽命,不利設備的安全運行。
(三)不利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由於計劃性檢修針對性不強,盲目檢修過多,降低了設備利用率,浪費了大量的人力,還增加了大量檢修費用的無效支出,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二、 實施狀態檢修的必要性
狀態檢修就是對設備進行全方位狀態監督,對設備運行狀態、影響安全經濟、可靠運行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並對設備進行前景預測,根據結果再擬定檢修內容和確定檢修時間,真正做到“應修必修,修必修好”。實施狀態檢修的目地就是科學保養設備,在保障設備安全、經濟、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發電設備的利用率,降低檢修人、財、物的浪費和檢修磨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顯然,狀態檢修與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現“兩個轉變”和電力行業“安全為基礎、效益為中心”的原則相一致。《發電廠檢修規程》也提到“:運用診斷技術,進行預知維修是設備檢修的發展方向。預知維修與狀態檢修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內容,這些都為生產技術管理人員探索先進、科學的檢修製度指明了道路。”國外一些高層技術管理專家也指出:“減少停電和縮短維修時間以提高有效性應戰為商業經營的目標。”一些國家也都向傳統的維修製度告別。顯然,傳統的計劃檢修不僅僅製約著企業自身的發展,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