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公車改革的若幹問題探究(1 / 2)

關於公車改革的若幹問題探究

理論研究

作者:李頔

【摘要】目前我國公車改革的嚴峻形勢日益凸顯。本文就公車改革的進程為切入點,進而分析了公車改革現狀中存在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公車改革 困境分析 路徑選擇

一、我國公車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公車消費成本驚人。

據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調研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財政事業公用經費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億,2007年該項經費支出已經接近9000億元,其中公務用車消費占比例較高。同時,各部門每年的采購公車的規模和財政支出還在不斷增長,導致公車的成本費用居高不下,給政府造成了嚴重的財政負擔,嚴重削弱了政府在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公共資源的投資。

(二)公車私用的現象嚴重,難以控製。

我國的公務用車實行分散管理的製度,公務車分配到各個部門以方便不耽誤工作。但由於公車的使用過程很難進行監督,很難判斷公務用車到底是被派出去辦理公事了,還是用於私人事件。據國家發改委調研報告顯示,公車公用的比例僅占1/3左右,領導幹部及其親屬的私用,公務人員的私用,司機人員的私用都造成了公車資源的浪費。

(三)公車的腐敗嚴重的影響了人民的利益 。

公車的腐敗問題一直都包括公車私用問題,公車的超限配置,購買使用環節運用各種手段侵占國家的財政資金。舉例說明:有些單位一輛公車一年的維修費就高達十萬,一年中換了40多個輪胎,有些單位在公車加油,維修,養護的過程中虛開發票。類似這種超額超費使公車支出成為了“無底洞”,不僅給政府機關,國有企業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也加重了企業和民眾的納稅負擔。

二、改革中存在問題,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分析

(一)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地區的公車改革方案。

許多“車改”模式,不僅沒有著力去“改”掉公車使用中的特權,相反,是在“車改”中用製度和政策的形式將公車使用中的特權合法化。“官本位”思想使公務用車成為領導之間進行盲目攀比、貪圖享樂的工具,成為特權、地位的象征。有些政府隨便搬來其他城市沿用過的模式,不加修改,生搬硬套,改革的辦法不適合本地政府部門和交通環境的具體情況,導致改革進程放緩,不滿情緒高漲,改革效果甚微。

(二)有關公車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強製性懲罰措施出台,導致公車濫用不能杜絕。

針對公務用車的配備和使用缺乏統一的標準,隨意性大,很容易產生腐敗出現不平等問題,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截止到目前,我國公車改革雖然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但對於違反規章製度的處罰並沒有明確規定,裁量空間比較大,也就是說現行的法律法規隻規定了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明顯缺乏了懲罰力度。所以應該從“負麵清單”出發,詳細規定出來“不能做什麼”從負麵的角度去限定行為,避免潛規則。由於這方麵的缺失,導致沒有形成足夠嚴厲的懲罰措施。

(三)公務人員的思想沒有根深蒂固的改變,改革措施被變相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