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沒有平衡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對公務人員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到位,宣傳教育工作落後,隻有強硬性的命令是不能改變公務人員的意識的。公務用車製度在提高公務員工作效率的同時,形成了權力的濫用。一方麵領導階層的直接私用,另一方麵公司司機的私下濫用,顯然濫用公車的領導和司機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而實質上公務用車是為眾多利益相關群體服務的。我國公車改革之所以效果微弱,歸根結底就是相關利益集團的存在。
三、公車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因地製宜的創新自己的改革方案,選擇適合自己的改革模式。
優化改革方案。1、在公車的配給資格上,堅持現有規定,取消省部級以下官員的專車,開展工作一律使用公務用車。2、根據當地具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情況核定保留一定量的公務用車。3、在公車管理中引入電子監控係統。如江蘇省吳江率先將GPS 監控係統配備到了全市公車,遏製公車私用效果明顯。4、公務用車模式向社會化轉變。政府可向公車公司租用公車,駕駛員可以按照國有企業人員人流辦法統一安排。5、任何個人不得介入公務車的保養環節,公務車的保養應向社會進行公開招標,費用由政府向維修部門統一結算。
(二)法製創新是公車改革的關鍵出路,建立健全公車管理的法律法規。
公車改革最直接的動力來自於財政與輿論兩方麵的壓力,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則一直處於缺位狀態,這正是公車改革屢改屢敗的根本原因。公車改革應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做保障,構建體現公平正義的公車使用管理法製體係。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此能夠對公務用車提供規範化,法治化的製度保障,才能使公車改革走出困境。
(三)加大公車改革的教育,從根源上杜絕公務人員的特權意識,平衡公車改革的各方利益。
加強對司機的教育和管理。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關政策法規製度教育,使其明確公務用車的使用手冊,杜絕司機使用車輛時在加油、維修等出現的問題。還要引入獎懲機製,加強司機的績效考核加大宣傳公車改革的力度,加強公務人員的思想教育培訓,培育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從傳統的統治型政府轉換為服務型政府。要求公務人員從思想根源上意識到“以人為本”的理念。
四、結束語
公車改革有利於減少公車消費,為公共財政減負; 規範政府行為,改善政府形象; 消除公車特權觀念; 杜絕公車使用中的腐敗行為。因此,不管公車改革難度如何,政府都應大力促使公車改革向前推進。根據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相關內容,我們應該對公車改革懷抱一個堅持的態度,雖然也會受到諸多阻力,真正落實很難。通過公車改革,也有利於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為民眾謀求更大的幸福,更好促進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邵敏.我國公車改革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業,2012,5.
[2]餘強.我國公務用車中的問題和對策分析[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