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教師高效教學的幾點思考(2 / 2)

規則和程序都要在開學之初就製定好。規則製定時要經全班討論,製定出如:鈴響後要進入教室並保持安靜,按要求放好學習用品,不經許可不能發言、離開座位等內容,並且要明確違反規則的懲罰和遵守規則的獎勵。通過這些規則讓學生了解在課堂上哪些行為是教師希望的,通過明確說明對學生的期望來阻止或鼓勵行為的發生,這樣就可以預防或減少一些紀律問題的發生,提高課堂效率。另外教師要依據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各種事情製定並教授一些常規程序。比如學生需要上廁所、打墨水、離座位時該怎麼做,傳遞試卷或作業時該怎麼做,進出教室、解散隊伍時該怎麼做等。當然這些程序需要教師提前教授並引導學生不斷演練並強化,直到它們變成學生做某事的習慣。這時我們的各種課堂活動就可以輕鬆有序地進行了。

也就在我們有了前後一致、清晰、持久的規則和程序之後,我們的學生會感受到有人在管理他們並對他們的學習環境負責,他們是安全的。這時我們期待的學生的良好表現就將出現了: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努力完成課堂任務。這樣當我們掌握了這些課堂技巧時,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真正的教學了,而學生的學習機會也增加了。可以說多方麵的管理技巧為我們實現高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三、教師要規劃教學目標,完善教學方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是課堂的方向,也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

然而在當前的課改實踐中,有許多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以及在完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安排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教師教學目標設定或空泛、或片麵、或隨意,目標不明確,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在課堂上采用了大量的遊戲、比賽、小組活動、多媒體課件等,課堂活動看似轟轟烈烈、繁榮熱鬧,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理想。也就是說教師在實施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沒有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要麼教學活動遊離於目標之外,要麼目標不能貫徹活動始終,最終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實現,教學任務無法完成。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對教學目標科學規劃。首先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設定目標,並且要用具體的、易於理解的行為動詞把目標敘寫出來,如用:寫出、背出、列出、認出、比較、對比等詞。然後在上課伊始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是什麼,需要完成哪些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不會再莫名其妙地學習了。教師也知道要怎樣安排活動來完成教學目標了。最後教師使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采用情境導入法、小組探究活動、進行遊戲和比賽等方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有效的作業(難易適中、有針對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組織學生參與有效的活動(圍繞學習主題、有科學的流程),引導學生控製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參與程度、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評價)。這樣掌握了學習主動權的學生自然會朝著我們期望的目標發展了,我們夢寐以求的高效教學也就實現了。

此時再讓我們反思一下我們教師的工作吧:我們的工作不是培養醫生、律師、教師、科學家、警察、銷售人員,也不是追求更高的考試分數,我們的職責是在年輕的麵孔上引起微笑,在年輕的心靈中播撒幸福,並在年輕的腦海裏產生夢想,其餘的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