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1 / 2)

關於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

教育縱橫

作者:吳海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從而解決思政課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大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思想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為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指針,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針。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些大學生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麵對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題亟待我們去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增強的同時存在著功利化傾向的現象。

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希望師生在互動中完成教學,希望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激發自己、訓練自己以至於證明自己。但另一方麵,對自我發展的過分追求出現了功利化傾向,把社會上的等級考試、證書考試視為掌上明珠、求職法寶,輕視大學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用價值不大而不感興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並在環境建設方麵,營造和優化有利的接受氛圍,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可接受性的增強。

(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時代感不強,理論與實際聯係不密切,對熱點、難點及疑點問題的針對性不強,沒有能滿足大學生求知解惑的需要。

思政課具有即時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但由於教材內容僅停留在對以前理論知識的總結和領導人講話的詮注,缺乏對現實發生問題在理論上的解釋和闡明,使學生的困惑、迷茫得不到及時地引導,需要得不到滿足。另外,思政課往往隻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正確地處理社會關係的複雜問題,是指導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一個有效工具、方法論。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法、方式和手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不能有機結合。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總體來說還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黑板為中心,“滿堂灌”現象普遍。隻注重教師單方麵的傳授理論,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勤於思考對各種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更趨向於相信自己的獨立判斷力,強調個性化,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多與理論學習。現在,學生對改革教學方法的呼聲越來越高,呼喚一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互動,相互交流,共同討論”的教學方法。再加上近年來高校擴招和為提高辦學效益,高校思政課大多采用上大課的方式,使師生的互動和交流受到很大限製,客觀上也製約了課堂的生動性和吸引力,更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削弱了學生對思政課教育的接受。

二、改革教育教學方法的措施

(一)努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

思想敏銳、接受新事物快的大學生是我國互聯網主要的利用群,這些年輕的“網民”、“網蟲”在思想、學習、生活交往各方麵受其影響也日益顯著,這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第一,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對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產生諸多不良影響;第二,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弱化了青年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意識;第三,網絡交流自由性和平等性導致的網上各種思潮使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受到比以前更大的衝擊。雖然,網絡既不姓“資”,也不姓“社”,但客觀現實是,與網絡發展相伴隨的是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滲透。因此,我們的網絡應如何闡釋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並以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和理論方式滋養青年人的主觀世界,這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