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禹錫(1 / 1)

(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禦史。後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唐文學家、哲學家。

【嚐 茶】

生拍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詳解】

唐鄭穀《峽中嚐茶》詩中雲:“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嘴香。”點了當時兩種名茶——產於吳地(今江蘇)的鴉山茶和產於蜀中(今四川)的鳥嘴茶。劉禹錫此詩中的“鷹嘴芽”,也應是當時的一種名貴茶葉。古代茶以白色為上品,衝泡後以青白色為最佳。“照出菲菲滿碗花”,也說明此茶質量上乘,非同一般。

【西山蘭若試茶歌】

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驟雨鬆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嚐未解煎,桐君有籙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

木蘭沾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跂石人。

【詳解】

這首詩中所盛讚的,是產於湖南郴縣王蓋山的“王蓋山米茶”。這種茶葉全采芽尖,茸毛貼身,嫩香持久,滋味甘鮮;經過揀剔、攤青、炒茶、清風、烘幹五道工序加工而成。炒茶中還輔以鍋鏟的“翻、按、揚”等手法,工藝頗為別致。本詩描繪了茶的采摘、炒製、烹煎以及品嚐的全過程,還談到以茶待客和飲後的樂趣,是最早描繪我國曆史上炒青茶的詩篇。詩中還反映了我國茶事的發展跟僧寺之間的密切關係,是研究唐代茶事的一份很有價值的資料。

蒙山、顧渚春,指產於四川邛崍山脈蒙山的蒙頂茶和產於浙江湖州市長興縣城西北顧渚山的顧渚紫筍茶。李肇《國史補》有雲,“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三”,這兩種茶自唐代起即列為貢品。

【酬樂天閑臥見寄】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詳解】

由於飲茶有破睡、益思的作用,能激發詩人文士的詩興和創作才華,因而很多詩人將這種感受和體會寫進詩中。正如此詩中所雲:“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類似的還有唐司空圖的“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唐薛能“茶興複詩心,一甌還一吟”、“茶興留詩客,瓜情想戍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