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家族的“譜派詩”
書屋品茗
作者:劉經富
陳寅恪的故裏——地處贛西北的義寧州(1913年分為修水、銅鼓兩縣),至今有二十萬客家人,當地稱“懷遠人”。明末清初,連年戰亂,義寧州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田土荒蕪。康熙初年,政局稍穩,知州奉旨向閩、廣發出招帖,於是閩西、粵東、贛南毗鄰地區四十二個州縣的客家人扶老攜幼,負耒而至,開山墾荒,搭棚(篷)棲止,史稱“棚民”。
義寧州的方言中有一個讀音為“起shi”的詞,如某個家庭衰頹不振,謂之“不得起shi”。我們這一輩讀新書的人想當然地理解為“不得起勢”。後來我做客家人田野調查,搜集了不少宗譜,得見“起世”字樣,才憬然有悟,原來父老口中“起shi”雲雲,其實是“起世”。
“起世”即起世次、排輩份。“起世次”首先要確定本族的第一世,這有點難度,因為必須對本族的來源進行一番考證,隱隱透露著乙部之學的學術內涵。其次要創作一首義理醇雅、文辭暢順的“譜派詩”,通過修譜活動頒行下去。完成這兩點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即本族已培養出秀才、舉人之類的文士鄉紳。在家族製度時代,本族能自己確定世次、理清族史源流的家族常有優越感,而一些族內沒有士紳,搞不清本族的淵源脈絡,不能確定世次的寒門細族,則常感自卑壓抑。“起世”一詞遂由一個與宗譜有關的專業術語,引申為旺發強盛之意。這就是父老口中“起世”一詞的社會背景,包括那個與“起世”密切相關的“開輩”一詞,都是昔日家族製度在民間語言中的折射與遺存。
“開輩”即頒行本族新創製的行輩用字(民間稱“派號”),“行輩”是宗族內定的人倫秩序,它用韻文形式來表示,達到“問名知輩”的效果,以此維持宗族內部尊卑上下等級。鄉土社會中輩分代際的人倫秩序是非常嚴格的,因此,“起世”、“開輩”是一件很莊嚴隆重的事。遇事講究的宗族還要舉辦“開輩酒”。從功能用途來看,行輩用字不過是文字符號,有實用價值就行。可是古人與今人不同,古人做事在滿足實用的同時,還追求審美,看重口彩、色彩。他們把“派號”寫成押韻上口的“譜派詩”,子弟一經背誦,終身難忘。
對於在本土已經定居了幾百年以上的宗族來說,他們經過長期積累,已經完成從家到族、從族到宗的認同構建,世次、派號、族史已成為全族的文化遺產。但對於外來移民,尤其是社會地位低下的“棚民”,要將成千上百的小家戶構建成一個統一、穩定的大宗族、創製、頒行“譜派詩”來厘定世次,“合萬人於一家,統百世於一人”,卻不那麼容易。這需要時間與機緣。
雍正末年,一個叫陳鯤池的年輕人,從福建上杭縣中都鄉遷移到義寧州山區,耕山佘田,艱苦創業。他就是陳寅恪的六世祖,一個少時跟隨做塾師的父親在教館讀過書的客家移民,他的身上有著周邊“棚民”所缺乏的書香遺傳。與先來義寧州的其他懷遠人家族相比,陳鯤池子孫的崛起相當迅速。第二代就完成了從棚民到耕讀之家的轉變,第三代、第四代子弟中已有多人習舉業。於是道光二年(1822),陳寅恪的高祖陳克繩領頭組織了一次小範圍的聯宗修譜,產生了一首“譜派詩”:“觀成端正士,守善定超群。縉笏盈庭盛,聲華繼懋勳。”陳寅恪祖父陳寶箴譜名“觀善”,父親陳三立幼年曾名“成牧”,即緣於此。
陳寶箴二十歲時,步堂兄陳觀禮後塵,得中秀才。次年(鹹豐元年)參加鄉試又中式,成為家族中第一個舉人。這一年恩科鄉試,義寧州共錄取五位,其中懷遠陳姓占了兩位——陳文鳳和陳寶箴。懷遠陳姓歡欣鼓舞,敦促陳文鳳、陳寶箴纂修大成宗譜(通譜),積聚多年的能量終於借科舉成功的喜慶契機釋放出來。雖然受太平軍戰事影響,規模盛大的通譜延宕至同治二年(1863)才告竣,但首屆通譜的編纂成功,標誌著義寧州懷遠陳姓從家到族、從族到宗構建過程的完結,一個新的同姓聯盟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