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寅恪家族的“譜派詩”(2 / 3)

同治通譜在義寧州懷遠陳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理清了過去各支各自為政的混亂世次,創製、頒行了全族通用的行輩用字:“三恪封虞後,良家重海邦。鳳飛占遠耀,振采複西江。”廢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規定參加合修的各支各係現在年少和今後出生的子弟,一律按新製定的“通派”取名。其位置順序,上一輩在名字中間,下一輩在名字末尾,再下一輩又移至中間。民間稱這種輩份排字順序為“上下翻”。這就是日後聞名於世的陳三立、陳衡恪、陳封懷祖孫三代得名的由來(“恪”字義寧州本地方言、客家方言均讀古入聲ko,非學界誤傳讀què)。

“三恪封虞後”典出我國古代的一項禮製。古代新王朝為鞏固統治,往往對前朝貴胄後裔賜予封地,以示尊禮。周武王得天下後,封夏、商二朝的王族後裔於杞地、寧地;封虞舜之後媯滿於陳豐氏部落故地(今河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建立陳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

像這樣字麵意義通順、背後文史內涵其實非常厚重、不落富貴吉祥俗套的“譜派詩”,沒有一定學養是寫作不出來的。遙想當年陳文鳳、陳寶箴兩位新科舉人,除了考證、理順參加合修的千支百派的源流外,最大的任務可能就是吟哦、推敲“譜派詩”了。

這首“譜派詩”意思豐富繁複。第一句“三恪封虞後”,追溯天下陳姓始祖,表達子孫共享受姓尊榮、遐邇一家的胸懷。第二句“良家重海邦”,意謂先人受姓之後,名賢魁傑相嬗不絕,陳氏成為海內聞名的世家顯族。“良家”既有“清白人家”的常用義,也有“世家”的古典義。第三句“鳳飛占遠耀”,“耀”與“曜”音義相通,“曜”之本義為“日光”。全句讓人聯想“彩鳳朝陽”的意象,寓示全族經過這次整合、凝聚,猶如鳳鳥涅槃新生,前途光明遠大。有趣的是,兩位譜派創製人的字號、家史恰都與“鳳鳥”有關。陳文鳳,號鳴崗,名與號互文見義。陳寶箴家族的祖屋名“鳳竹堂”。

第四句“振采複西江”(“西江”是“江西”的雅稱)蘊含本族的開基祖出於江西之意。同治通譜的成果之一,即考定義寧州的懷遠陳姓,盡管來源多枝,但追根溯源,都是魁公的苗裔。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南陳後裔陳伯宣之孫陳旺遷居江西江州德安縣太平鄉,發展為曆史上著名的江州義門陳氏。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義門陳氏奉旨分莊,有進士曰魁公者,挈眷自江放言徙福建汀州,成為客家陳氏開基祖。魁公生五子:崑、崙、嵩、嶽、峰,人稱“五山”。清康、雍、乾時期,閩、廣、贛客家人掀起向贛西北遷徙的移民潮,“五山”後裔接踵而來,散布於義寧州和與義寧州接壤的數縣山區。這些原本屬於贛文化體係的魁公後人,六百多年後,又回到了自己祖先的發祥地(德安縣與義寧州相距三百餘裏)。但就在這幾百年間,魁公後裔的社會身份、群體屬性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語言、風俗到體質、心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入了客家人的文化體係。“棚民”的曆史背景,激勵他們為改變自己的身份而奮鬥不已。經過一百多年的勤耕苦讀、作育人才,本族內已產生一批以讀書為業的子弟,不乏秀才、貢生、舉人身份的文士鄉紳。因此,對懷才振彩的族內優秀子弟而言,重回發祥地,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移動,也是文化上的回歸,負有複興已經式微的“義門陳氏”的重任。

幾十年後,這首“譜派詩”所預設展望、希冀期許的“良家重海邦”、“振采複西江”的目標,竟然都由創製人之一陳寶箴及其後人得以實現。

同治九年,陳寶箴以候補知府資曆就官湖南,遂挈眷定居長沙。他以團練起家,崛起於阡陌之中,一步一個腳印,從候補知縣、候補道員到實職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躋身當朝重臣,領導了湖南新政,成為晚清有魄力、有建樹的封疆大吏。其長子陳三立(號散原)展布俊才,於光緒八年中舉,十五年中進士,授吏部主事。“戊戌變法”失敗,陳三立與父親一同被革職。從此一心致力於詩,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是清末民初“同光體”詩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吏部詩名滿海內”之譽。陳三立長子陳衡恪,我國近代書畫大家;三子陳寅恪,我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次子陳隆恪、四子陳方恪為著名詩人;五子陳登恪,武漢大學外文係和中文係教授,文學院代院長。陳衡恪次子陳封懷,著名植物學家,我國植物園事業創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