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頭上的雷坎納第(1 / 3)

山頭上的雷坎納第

域外傳真

作者:王炳根

國際博物館協會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一樣,開始的總部都設在法國巴黎,其影響與規模僅次於奧林匹克委員會。大概是意識形態的原因,中國博物館學會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正式加入。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後,主辦了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五屆大會,確立了中國在這個大家庭的位置。

國際博物館協會涉及麵非常廣,但凡世界種種,都可在博物館的視野範圍。從內容上區別,則由三十一個專業委員會組成,活動主要依靠各專業委員會。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每年都有不同的活動主題,各個專業委員會也有自己的主題,圍繞主題開展年度研討會與活動。2010年第二十五屆國際博物館大會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但各專業委員會並不盡然,比如文學專業委員會的主題便是“博物館與翻譯”,2011年文學專業委員會的主題則定為“文學與音樂”。

“文學與音樂”既是年度的主題詞,也是文學專業委員會的組成。國際博物館協會將音樂納入文學的範疇,作曲家也視同作家,這與中國的學科分類與習慣有所區別,隻有台灣高雄中山大學的文學院院長李美文是音樂博士,和其談起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分類,她說,是的,中山大學便是如此。

2011年文學專業委員會的主題年會在意大利的基亞拉瓦萊(Chiaravalle)召開。相對於意大利的羅馬、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等著名城市,基亞拉瓦萊小城不出名,但是如果列出蒙台梭利幼兒教育法,便不會陌生了。這個教育法的創始人瑪麗亞·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便是出生在這個安科拉基亞拉瓦萊古老的小鎮上。現在那裏有她的基金會,東道主開幕式的講話,多會提到這個令他們自豪的名字。這與現在中國的風氣有些相似,大凡出了一位名人,除了地方政府的官員,民眾也會津津樂道。

國際博物館協會會議總與參觀相結合,參觀也是會議實際內容,田野與曆史現場常常是博物館的載體。開幕式後,當天下午會議便移師雷坎納第(Recanati),位於意大利馬切拉塔省腹地的小城實地考察。當汽車在山下繞行的時候,遠遠便望見了陽光下山頂上蒼黃的古堡,那就是雷坎納第。當我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著兩旁林立的斑駁的牆體時,心想,要不是開會,永遠也不可能來到這座腹地山頂上古堡組成的小城。

古堡小城,卻是真正滿足與體現了會議的主題:文學與音樂。

意大利十九世紀初葉的詩人利奧波第(1798—1837)便誕生在這座小城的古堡裏。說實話,對於利奧波第我一點兒也不知道,但他在意大利卻享有盛譽,不僅是一個詩人,同時也是評論家與哲學家,至今意大利中小學的課本中,仍有他的範文。我們參觀訪問的利奧波弟故居博物館(Casa Leopardi),便是建立在他出生時的古堡裏。

這座大概有幾千平方米的古堡建築,至今仍是利奧波第家族的住宅,隻是將二樓的圖書館開辟出來作為詩人的博物館。因而,你進入的每一個展室,四周全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書籍,包括報刊,圖書均為精裝本,氣派而豪華,報刊也做了精裝,按照年代順序陳列在壁櫥中。這是利奧波弟家族圖書館,全部藏書兩萬餘冊,比中國十七世紀的皇族詞人納蘭性德(1655—1685)的藏書要多得多,況且納蘭性德隨著那個朝代的消亡,到現在隻剩下薄薄的兩冊《側帽詞》與《飲水詞》了。

利奧波第的家族高貴而富有,父親莫納爾朵伯爵是雷坎納第的市長,母親阿德萊德是位女侯爵。利奧波第是他們十個子女的長子,天資聰慧,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家庭,有兩位宗教導師,利奧波第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習拉丁語、神學、哲學,以及化學等自然科學。九歲的時候會寫拉丁語,十一歲時寫了第一首詩《埃特爾之死亡》,同時寫過一本有關邏輯學、哲學、道德、物理學的論文集。意大利學者把這些寫作稱之為“童年作品”。十六歲之前,自學了古希臘語、希伯來語、法語、英語,並且開始翻譯作品。童年期間,利奧波第的生活還算愉快,喜歡跟他弟弟和妹妹(尤其卡羅和保利娜)一起玩,對他們講述幻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