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錢化的好萊塢與藝術化的歐洲電影(1 / 3)

金錢化的好萊塢與藝術化的歐洲電影

藝術天地

作者:陳華文

在藝術家族中,電影位列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常常被人們稱為第七藝術。電影自1895年誕生以來迅速成為人類的寵兒。今天,電影不僅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被資本操控的商業工具。好萊塢電影以高額的成本投入、龐大的明星陣容、恢弘的場景構建、高端的數字技術製作自成特色,引領當今世界電影的發展潮流。然而,藝術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總有一些電影人對好萊塢模式很不以為然,他們標新立異,竭力將電影個性化,不斷拓寬電影的藝術空間。《反好萊塢:歐洲電影十大師》,從文化藝術多元的角度反思好萊塢電影的種種弊端,對歐洲十位電影大師及其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給人諸多啟迪。

好萊塢:經濟利益的瘋狂追逐者

電影為什麼受到人們的喜愛?這個問題必須說清楚。電影是聲音和畫麵的巧妙組合,組合後的聲音和畫麵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聽視享受,同時在審美角度給人以無限的愉悅感和想像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還兼具娛樂休閑的功能。電影是藝術與技術的呈現,它幾乎涵蓋了文學、戲劇、繪畫、攝影、音樂等藝術門類方方麵麵的優勢。這些優勢彙集到電影當中,會產生神奇的魅力。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對於世界電影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好萊塢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化的創作模式:類型化的電影和大團圓式的故事結尾。直到今天,好萊塢的電影生產商還在沿用這種模式。

電影生產固然離不開金錢的支持,但是把電影作為一種賺錢的工具,電影作為藝術的麵目將變得逐漸模糊。眾所周知,當藝術和金錢勾搭成奸後,藝術將不再純潔,電影也同樣如此。說到底,今天好萊塢電影都是圍繞金錢的指揮棒轉,票房效益大於一切。在這樣現實的利益麵前,好萊塢沒有哪個製片人願意投錢拍攝文藝片,更不願意在藝術方麵展開大膽的探索。好萊塢構建的電影帝國是一個金錢世界,翻開世界電影藝術史,好萊塢電影在藝術中留名的屈指可數,這不能不說是好萊塢電影的悲哀。

如果說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是商業電影的集大成者,那麼歐洲電影則是藝術電影的守護神。歐洲是美國的故鄉,歐洲深厚的文化傳統和人文主義精神,對於電影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作用的作用。在世界電影藝術中,歐洲不論各個曆史階段,都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和電影作品。本書選擇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位電影大師進行解讀,他們分別是: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費裏尼、安東尼奧尼、帕索裏尼,法國的戈達爾、雷乃,波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前蘇聯的塔可夫斯基,西班牙的布努艾爾和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這些電影大師憑著對文化的敬仰之情、對人類自身的關注和虔誠認真的創作態度,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現在社會中有一種玩世不恭的說法,做什麼都是“玩玩而已”,做生意是玩玩而已,搞學問是玩玩而已,搞藝術是玩玩而已,搞寫作也是玩玩而已。這種玩玩而已的態度,如果出自名人之口,可能是一種謙辭,如果草根們在具體的實踐中真的玩玩而已,其結果肯定是玩得很慘,摔得很疼。歐洲的電影大師們表明上懶散無神采,但是他們個個都是思想者,對電影、對人生都嚴厲得幾乎苛刻,也許是他們這些大師對電影太在乎、太較真、太過於執著,他們電影作品中充滿了哲學的追問和極端個性的話語敘事,導致他們的作品產量不高,並且普通觀眾都難以看得懂。但是他們在電影藝術中的每一次探索,都給電影藝術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一位優秀的電影導演,不是把票房當作檢驗電影成功與否的標尺,而是看其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整體藝術風貌高低與否。優秀的電影導演不僅是藝術家,還是電影詩人、電影哲學家。

歐洲電影:個性化創作彰顯藝術魅力

《反好萊塢:歐洲電影十大師》一書中,作者認為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是世界電影的教父。瑞典作為北歐國家,自上世紀初從未遭受戰火的洗禮,人們過著寧靜富裕的生活。這樣的社會環境對於電影創作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伯格曼1918年出生在宮廷牧師家庭,也許是從小在宗教的氛圍中長大,以至於他的一些電影作品帶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與藝術史期間,他曾經就參加戲劇小組,從事戲劇創作活動。大學畢業後,他長期在擔任戲劇導演。戲劇是他的本業,而電影創作則是“副業”,他不愧是一個電影天才,在從事戲劇創作的過程中歪打正著,拍攝了一生中最有成就的四部電影《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