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衝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征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伯格曼的電影顛覆好萊塢電影當中以繪聲繪色講故事為本的特征,突出片中人物心靈敘事。說來也是奇怪,當他在1966年辭去瑞典皇家戲劇院院長一職專事電影創作後,其後創作的電影都難以超越這幾部電影的藝術高度,電影似乎給伯格曼開了一次藝術的玩笑。2007年,八十九歲的伯格曼在自己的寓所悄然離世,標誌著一個電影時代的終結。
再看看意大利的費裏尼、安東尼奧尼、帕索裏尼三位大師。意大利是歐洲文藝複興的故鄉,這裏自古以來曆史人文底蘊深厚,藝術家們曆來都不太瞧得起美國電影,他們認為好萊塢虛偽、濫情、膚淺,沒有文化內涵。意大利的電影大師們自認為與生俱來就受到藝術之神的青睞,他們沒有理由不把電影把玩得精彩,事實上他們確實是懂電影的。
二戰中意大利戰敗,當時國內各種矛盾衝突激烈,人民依然處於動蕩的社會生活中,很多電影人把電影鏡頭直指現實生活,反映底層人民窮苦潦倒的生活。費裏尼在電影中延續了這種現實風格,但是他對生活又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藝術中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八部半》是電影史中的驚歎號,在戲劇力量、個人視像和電影語言的掌握方麵,成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傑作。這部電影用最質樸的方式談論自己:孩提時代所萌發的性意識,導演自己與妻子、情人們之間的矛盾。費裏尼曾經說過:“我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傳式的,即便是描繪一個漁夫的生活,也是自傳式的。”這部電影在剪輯上的時空跳躍形成了一種獨特風格,即被人們稱作“意識流”風格。作為意大利電影之父的費裏尼從來都沒有想到,作品中的意識流風格,掀起了世界電影藝術新的浪潮。
同為意大利電影大師的安東尼奧尼是中國觀眾熟悉的導演,上世紀七十年年代他曾應中國政府之邀,深入中國內地拍攝。其紀錄片《中國》反映了當時中國百姓本真的生活麵貌,在中國一度被列為“禁片”。殊不知,紀錄片並非安東尼奧尼的強項,故事片是他的擅長。在電影中,人際關係的破裂、人與人之間和人與周圍世界的突然異化問題,是他感興趣的問題。現代生活構成了他影片的背景,而在這個背景前生活著的人,是一種孤獨的、精神空虛的人。他最著名的影片是《紅色沙漠》,影片描寫了一位因車禍受刺激失去心理平衡的人所意識到的社會。影片中他顛覆了自然中的色彩,所有色彩變成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有評論家認為這部影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影片。
帕索裏尼也許是世界上最另類的電影大師。他拍攝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更近於一種狂歡,一種大眾神話。這些影片以精妙絕倫的奇觀景象、精心編排的異國情趣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他最驚世駭俗電影《索多瑪120天》,將法國“臭名昭著”的性作家薩德的作品搬上銀幕。電影中的意圖是:暴露法西斯虐殺者們的凶殘,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充滿病態的色欲和施虐淫者的殘忍這類畫麵的描述方麵,實在是驚人之作。有人稱這部影片是“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影片。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還是一名同性戀。1975年,他與十七歲的男妓發生矛盾並被刺死。一代電影大師竟以這樣慘烈而尷尬的結局,結束了充滿爭議的一生。
人文關懷:世界電影創作的共同擔當
法國是歐洲文化的重鎮,這裏從來都不缺乏藝術天才,在藝術領域隨便說出一個人的名字都響當當的。法國人對本民族的文化充滿自信和驕傲,巴黎的藝術流派向來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戈達爾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是優秀的電影導演,還是電影評論家,經常在法國著名期刊《電影手冊》上撰寫影評。他對生活的這個世界憤世嫉俗,總是喜歡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傾注在自己的電影作品中,他的第一部電影《筋疲力盡》,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戈達爾和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對生活筋疲力盡,對婚姻筋疲力盡,唯獨對電影充滿熱情。他的一生都特立獨行地進行電影創作和電影理論研究,贏得學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