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未老,勿恐高
特稿
作者:荀玉根
隨著市場繼續創新高,上證綜指、創業板指分別站上4000點、2500點,市場波動加大,創業板指連續出現4.9%、6.2%的日振幅,更是在4月15日出現了4.58%的跌幅。
隨著指數的上漲,恐高心理自然出現,尤其是累計漲幅很大的創業板指連續大幅波動刺激著投資者的神經。我們認為,用望遠鏡展望這輪大牛市,牛途還很長;用顯微鏡查看階段性波折,暫無需過慮。牛市裏順應趨勢勝於猜測拐點,牛未老,勿恐高。
望遠鏡:牛途還很長
近期市場繼續創新高,上證綜指、創業板指分別站上4000點、2500點,這是本輪牛市中值得紀念的一道風景。
本輪牛市是社會變遷、技術進步、政策導向、資產配置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是轉型牛、改革牛。2012年12月開始的創業板牛市是轉型牛,是2014年7月“轉型牛+改革牛”全麵爆發的孕育期,類似2002-2005年的港口集運和地產股。
用望遠鏡展望牛市,一輪牛市最終結束於產業發展動力充分釋放,如1996-2001年的家電飽和、2005-2007年的地產銷售瘋狂、2000年科網泡沫化。目前TMT+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市值占比僅為17.6%,2007年房地產+水泥+工程機械+鋼鐵+煤炭+有色市值占比29.6%。
回顧二戰後代表性牛市,A股市場1996-2001年和2005-2007年、美國1942-1968年和1982-2000年、日本1950-1961年與1967-1989年、中國台灣1985-1990年、香港地區1984-1997年,一輪牛市股指漲幅分別為3.3倍、5.1倍、13.6倍、14.2倍、11.7倍、27.6倍、17.9倍、19.5倍,核心區域是10-20倍,目前上證綜指才漲1倍,創業板指才漲3.4倍。
A股2007年、美國2000年、日本1989年、台灣地區1990年、香港地區1997年股市高峰期市值/GDP為121%、172%、146%、176%、281%,核心區域是150%-200%,目前A股市值/GDP(2015年預測數據)才74.7%。股票市值/M2為82%、256%、77%、135%、170%,目前A股市值/M2(2015年預測數據)才41.2%。
顯微鏡:暫不憂波折
任何一輪牛市,途中都會遇到波折,回顧A股牛市及震蕩市,中期調整通常由三大因素導致:管理層調控股市,如2007年“5·30”上調印花稅率為股市降溫;宏觀政策調整,如2006年5月加息導致股市調整;海外金融危機,如1997年5月亞洲金融危機導致股市調整。
這三類風險均值得警惕,需要跟蹤,目前無需擔憂。第一,3月以來資金入市第二次加速、股指向上突破正是源於政策暖調,如“兩會”期間央行和證監會領導對股市表態積極,近期新華社、人民日報社連續發文對股市上漲評價正麵,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也未有意“風險提示”。第二,目前宏觀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大,貨幣、財政、地產政策3月以來紛紛放鬆,央行再度下調7天逆回購招標利率10BP至3.45%,近期李克強總理考察東北、中財辦主任劉鶴調研上海,本月底政治局會議仍可能繼續出台穩中求進措施。第三,近期公布的3月FOMC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們就6月是否加息存在分歧,3月中以來美元指數走平震蕩,海外金融風險及資金流動衝擊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