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續費傭金淨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來看,民生銀行占比最高為28.2%,其次為招商銀行達到26.9%,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分別為24.4%和23.7%,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在20%左右。

銀行理財產品呈現淨值化趨勢,銀行理財業務部門呈現基金化運作趨勢,倒逼商業銀行對理財業務部門進行市場化改革。2014年,大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增速呈現分化,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仍增長40%以上,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基本無增長;部分股份製銀行理財產品繼續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增速最快,達到了124%和70%。從存量規模看,工商銀行穩居第一,達到1.98萬億元,其次是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則超越中國銀行的規模位居行業第三,緊接其後的是光大銀行。

銀行真實資產品質比較

2014年,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不良淨生成率超過1%,農業銀行接近1%,農業銀行、平安銀行較2013年的升幅超過0.7個百分點。從2014年上下半年的情況看,除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年化不良淨生成率環比下降外,其他已公布年報的上市銀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農業銀行、平安銀行環比升幅超過40個基點。

從逾期貸款占比來看,除了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外,2014年逾期貸款占比較2013年提升幅度均超過50個基點,其中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2014年相比2013年提升的幅度超過100個基點。不過,逾期3個月以內的貸款因各行計息頻率不同,沒有可比性。

從逾期3個月以上的貸款占比來看,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相比2013年的提升幅度較大,同比升幅超過40個基點;農業銀行、招商銀行逾期3個月以上貸款的增量主要發生在下半年,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下半年逾期3個月以上貸款增速仍較快,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下半年增速有所放緩。

從逾期三個月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的剪刀差看,四大行、招商銀行等幾家銀行逾期和不良比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不良分類較為嚴謹,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保持在70%左右,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則超過了100%。從趨勢上看,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3個月以上逾期和不良之間的剪刀差擴大最快,較2013年提高幅度超過30%;其次為中信銀行提高幅度超過10%;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剪刀差有所收窄。

從關注類貸款占比來看,僅有中國銀行關注類貸款占比環比升幅在20個基點以內。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環比升幅均超過90個基點。

從不良貸款的結構來看,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仍是公司類不良貸款最為集中的行業;從客戶類型上看,不良從中小、小微客戶向大中型客戶蔓延;從地區分布來看,不良從長三角、珠三角向環渤海、中部地區擴散。

從2014年資產品質和撥備力度綜合比較來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逾期和不良剪刀差最低,分類嚴謹;建設銀行資產品質相對穩定,撥備力度提升;招商銀行不良淨生成率升幅較大,但同時撥備提升力度更大,撥備充足率提升,盈利增長較為紮實。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逾期和不良的剪刀差擴大,不良淨生成率升幅大,同時撥備力度升幅慢於不良生成上升幅度,撥備充足率下降;中信銀行的逾期和不良的剪刀差也有所擴大,關注類貸款占比上升最為顯著,這幾家銀行後續資產品質壓力仍較大。值得關注的是,農業銀行不良淨生成率升幅較大,由2013年的0.18%上升到0.92%,但信用成本升幅較小,撥備充足率下降較多,不過,存量撥備較為充足。

總體而言,銀行業資產品質仍處於風險持續暴露的階段。近期,政府不斷放鬆貨幣政策,出台了房地產刺激政策,以及地方債務置換等措施,有利於緩解2015年銀行業不良資產上升的壓力。

正因為風險暴露期仍未結束,加上經濟下行周期仍未見底,當前銀行業風險偏好整體趨降,中小銀行更加重視定價能力強、弱周期的零售貸款。

2014年,銀行貸款結構變化趨勢出現了分化,大部分小微業務占比相對較高的銀行出於風險的考量,放緩了小微貸款的增速,導致零售貸款占比有所下降,隻有西部地區的一些中小銀行由於所處地區經濟形勢相對較好,小微貸款占比較年初上升;大銀行風險偏好下降較為顯著,按揭和票據貼現占比提高;股份製銀行更重視定價能力強、弱周期的零售貸款,信用卡貸款占比提升幅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