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界橋之戰(1 / 2)

袁紹得到公孫瓚進軍界橋的消息後,明白這仗不打是不行了,這公孫瓚是想致自已於死地呀!他決定親自率兵迎敵。

兩軍在界橋南二十裏對峙,兩人都知道這一戰的成敗將決定誰才有資格統率HB所以雙方都是全力以赴。

以雙方實力而論,公孫瓚攜破黃巾之威,氣勢如虹,袁紹也不差,他兵不血刃奪得冀州,養精蓄銳多時,也是枕戈待旦。

公孫瓚的主要優勢是掌握著一批精良、勇敢的騎兵。

騎兵對步兵有天然的優勢,他憑著這隊騎兵打得鮮卑人抱頭鼠竄,殺得三十萬黃巾血流成河,所以公孫瓚自信地認為缺少騎兵的袁紹將不堪一擊。

公孫瓚的願望能實現嗎?

公孫瓚的對手袁紹此時並不輕鬆,他是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被逼應戰的。他的騎兵沒有公孫瓚精良,他治下的郡縣也開始動搖。他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沒有獲勝的把握。

有時候,奇跡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而創造奇跡的人此前及之後都少有人提起。

這個創造奇跡的人名不見經傳,他的名字叫麹義。

麹義常年生活在涼州,精通羌人的戰法,對騎兵戰術了如指掌。

麴義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原來是韓馥的手下,但他不是一個安分守已的將領,很快就背叛了韓馥,韓馥曾親自率兵征討,反被麴義擊敗,後來麴義與袁紹結盟,共同逼迫韓馥出讓冀州,袁紹成為冀州牧後,麴義就成了袁紹的部下。

袁紹任命的先鋒就是麴義。袁紹手下的將領很多,但他看中的中隻有麴義。

按麴義的意見,袁紹以步兵三萬人結成方陣,用騎兵一萬人布在兩翼,麹義自已以八百兵為先鋒,強弩千張埋伏兩側。

公孫瓚則三萬餘人並排,分左右兩翼各五千騎兵。中心主力為最為精銳的“白馬義從”。

麴義八百兵所要對付的就是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久經陣仗的公孫瓚,從沒有見過麹義的布陣,但在他心中,最不缺的就是信心和勇氣。

見麴義兵少,公孫瓚覺得麴義的八百步兵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他沒有細想就帶著騎兵衝了過去。

麴義的八百步兵沒有動,也沒有後退,而是全部伏於盾牌之下。

公孫瓚的騎兵很快衝到了麴義陣前數十米。突然,盾牌下的袁軍同時起身,手裏都抓著成把的灰塵,同時叫喊著向公孫瓚的騎兵甩了過來,灰塵很快遮住了馬的眼睛,一千強弩兵也同時起身抬弩射擊。弩相比弓而言,對士兵力量的要求更低,卻有著更強的打擊力度。

公孫瓚的騎兵沒見過這種陣勢,在震耳欲聾的喊殺聲中,在塵灰彌漫、亂箭齊發的打擊下,頓時亂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