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界橋之戰(2 / 2)

最關鍵的是再好的戰馬也不是人,最怕的是看不見東西,耳邊還響起有如驚雷的叫聲。驚嚇之下(當然也有被弩射中的),頓時瘋狂地轉身狂奔。

可憐後麵的步兵還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就大多喪身在自已騎兵及對方騎兵的鐵蹄之下,在成片的哀嚎聲中,在敵軍氣勢磅礴的喊殺聲中,公孫瓚知道完了,隻能慌忙轉身逃跑,帳下所有將士都恨爹媽少生了一雙腳,轉身逃命。

還沒上任的冀州刺史嚴綱大概腳不長,或者缺少鍛煉,在戰鬥中不幸被袁紹的人活捉。

麴義的大軍瘋狂地追殺待宰的羔羊,很快打過界橋,一直追至公孫瓚的營盤,拔下牙門、旗竿才回去,公孫瓚的軍隊則完全崩潰。

這一戰,公孫瓚敗得很慘,他不服氣,不明白為什麼失敗。

一千多年後,在韶山衝的一個小山溝裏,出了一個偉人,他說: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

一個好的戰場指揮官,會根據實際情況,布署正確的作戰計劃,如用什麼樣的隊形,如何進軍,兵力前後配置,同時還要考慮該如何打這一仗,是否要伏擊,敵人是否有伏兵等等。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這句流傳幾千年的至理名言,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曆史長河中得到了無數次的論證。

公孫瓚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嗎?

有,但是這個天賜良機他並不知情。

在袁紹數萬步兵與敵混戰期間,袁紹本處於戰後十餘裏,聽聞打敗公孫瓚的消息後,大為放心,就解掉馬鞍讓馬休息,沒料到公孫瓚兩千多名被打散的騎兵突然趕到,將袁紹團團包圍,袁紹身邊隻有幾十名弓劍手和一百多名持戟的衛士,形勢非常危險。

可惜這些騎兵並不知道裏麵有袁紹,隻是不斷地向袁軍躲箭,沒有靠近廝殺,袁紹謀士田豐怕袁紹受傷,想扶著他退入一座廢棄的空牆後麵。

袁紹大力甩開了田豐的手,摘下頭盔扔到地上,大聲道:“大丈夫應當上前戰死,怎能隻知道逃命!”

袁紹也有一顆勇敢的心。

袁紹的英雄氣概鼓舞了袁軍士氣,弓箭手競相對射,公孫瓚的騎兵知道大軍戰敗,不敢戀戰,在麴義引兵來救時馬上撤退而去,失去了直接消滅袁紹的最好機會。

界橋大敗之後,公孫瓚並不甘心,第二年,又集合隊伍出兵龍湊(今SD平原東南),試圖扳回敗局,此時,公孫瓚已損失了不少精銳騎兵,戰鬥力及士氣大不如前,行動倉促,又被袁紹擊敗,隻得退回J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