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獲勝後,信心暴漲,他覺得他可以徹底消滅公孫瓚。
公孫瓚敗逃後,袁紹馬上派部將崔巨業乘勝追擊,進軍幽州,很快將公孫瓚圍困於故A縣城(今HBY縣高陌鄉)。
袁紹低估了公孫瓚,幽州是公孫瓚的根據地,他已經沒有退路,而且他的部隊也全部來自幽州,幽州是他們的家鄉,一旦戰敗,他們將無家可歸。他們隻能死守。
眾誌成城的力量是永遠不能低估的。所以乘勝而來的崔巨業雖然拚盡全力也攻不破故安城。士氣下降,後勤補給也越來越困難。崔巨業決定撤退。就在他退兵南歸之時,公孫瓚立刻帶步騎兵三萬隨後反擊,到巨馬水時大敗袁軍,殺死袁軍約八千人。
公孫瓚並沒有停下腳步,乘勝南下,攻破了周邊郡縣,一直打到了PY縣今SD平原南),戰場上公孫瓚真正認識了他的老同學劉備:冷靜,堅強,能擔大任。在委派青州刺史田揩占據齊地之外,特命劉備暫代平原令,並派常山人趙雲率隊隨行。
袁紹沒想到公孫瓚能反戈一擊,現在青州田楷和幽州公孫瓚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田楷不除,他是睡不好覺的。
於是袁紹又以袁譚為青州刺史,率兵數萬攻打田楷。但袁紹又失算了,雙方多次交鋒,田楷都能勢均力敵,袁紹始終無法趕走田楷。這場拉據戰相持近二年,雙方都疲憊不堪,城門前的茫茫田野,在士兵的多次踐踏之下,青草都沒有機會生長,雙方糧食吃完後,隻能交替搶掠百姓。
初平四年初,遠在長安的天子派太仆趙岐前來調解,要求各自罷兵。公孫瓚聽說後,決定低聲下氣向袁紹寫信求和。界橋及龍湊的失敗已經讓他喪失了勇氣。他非常擔心袁紹攻下青州,然後全力北上。
公孫瓚不知道,此時袁紹也是苦不堪言,他大軍在外,黑山賊寇多次騷擾大本營鄴城,前線又始終無法取得戰果,罷兵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於是馬上同意和解退兵。
公孫瓚聽說袁紹退兵之後,長舒了一口氣,他已經沒有信心戰勝袁紹,他隻想經營好幽州這塊根據地。
公孫瓚不想和幽州牧劉虞有任何瓜葛,為防止劉虞偷襲,就在劉虞所在的大城東南方修築小城,兩個仇人就這樣成了鄰居。
劉虞很擔心公孫瓚這個鄰居,此前他曾多次阻止公孫瓚出兵,但公孫瓚不予理會。劉虞賞賜胡人的財物,公孫瓚也趁機搶走。劉虞派使節向朝廷奏報公孫瓚**掠奪之罪,公孫瓚知道後同樣上告朝廷劉虞克扣他的錢糧。現在公孫瓚將常伴左右,劉虞感覺說不出的難受。
唯一讓劉虞高興的是公孫瓚幾次失利,心想就算是隻猛虎也是一隻病虎,他必須乘此機會打壓公孫瓚的囂張氣焰,於是以幽州牧的名義派人邀請公孫瓚,沒想到幾次派人,公孫瓚都是推說有病不來。
劉虞覺得如果公孫瓚這隻猛虎養好了傷,必會危害自已的安全,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公孫瓚。
劉虞將想法告訴了東曹掾右北平魏攸。魏攸勸道:“如今天下人都伸著脖子把您當作希望,公孫瓚的文才武略都足堪大用,雖有小過,也應容忍。”劉虞沒有說話,他知道,公孫瓚永遠都不會為他所用。
初平四年冬天,劉虞親率近十萬大軍攻打公孫瓚。
要說處理政務劉虞是一把好手,論打仗,劉虞真的不行,他從沒打過仗,召募的士兵也大多缺乏戰爭經驗,臨行前,劉虞還告誡軍士:“不要傷害百姓,隻殺一個伯珪(公孫瓚)就行了。”
公孫瓚的部隊全分散在外麵,麵對密密麻麻的劉虞大軍,公孫瓚大驚,準備打開東城門逃走。但看見劉虞的軍隊陣形零亂,劉虞又下令不準毀壞民屋,所以軍隊雖多,卻遲遲攻不破公孫瓚的城門。
公孫瓚一看有機可乘,於是挑勇士數百人,趁風縱火,徑直衝殺過去。劉虞近十萬之眾被殺得大敗,劉虞大驚,他沒想到公孫瓚這隻病虎耍起威風來也比他十萬隻羊曆害。他隻能倉皇向北逃到居庸縣(今BJ延慶)。
公孫瓚可不手軟,一路追擊,劉虞顯然從來沒有考慮過城防的重要性,在他這個蹩腳指揮官的領導下,居庸城僅僅守了不足三天,就被公孫瓚攻破。
平息烏恒叛亂的大功臣、幽州牧劉虞被公孫瓚活捉。公孫瓚將劉虞押到了J縣今BJ西南),可憐劉虞一世英明,就這樣成了階下囚。
劉虞的失敗證明,人永遠不要在自已不擅長的領域冒險。特別是這個領域還威脅到生命。
就在劉虞被捉的同時,京城內傳來了一個更為驚人的消息,這個消息完全可以用駭人聽聞來形容。
凶橫一世的董卓被殺了。(《三國誌》記載董卓初平三年四月被殺,很難知道是《後漢書》記載錯誤,還是《三國誌》記載錯誤。如果《後漢書》記載錯誤,隻能說明,劉虞進攻公孫瓚的時候是初平三年四月之前。本文後麵關於董卓之死按《三國誌》記載,前後明間上的不同,實屬無奈之舉,敬請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