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與關東聯軍對峙期間,京城內也暗潮湧動,董卓非常清楚京城裏的某些官員巴不得他永遠無法回去。
確保後方穩定,是董卓不得不考慮的緊要問題。
董卓首先想到的就是兵權,他非常清楚軍隊的重要性,所以兵權不能掌握在任何一個不信任的人手中,這是他征戰多年得出來的經驗。
他想起了戰功赫赫的皇甫嵩,其實,他一直沒有忘記這個人。而皇甫嵩此時正統兵三萬駐紮於扶風郡。
董卓非常清楚的記得,189年,他拒絕靈帝命令將軍隊交皇甫嵩統領,皇甫嵩馬上將此事上奏朝廷。他非常憤恨,但他卻不敢對皇甫嵩有任何表示。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權,還沒來得及對皇甫嵩動手,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就開始了針對他的軍事行動。董卓隻能全力應付關東聯軍的進攻。
現在,關東聯軍開始內鬥,董卓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應付後方的對手。
董卓非常清楚:皇甫嵩能力出眾,征戰沙場多年,指揮作戰的能力遠在他之上。但皇甫嵩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愚忠。如果朝廷要他喝毒藥,他決不會上吊。
董卓覺得他必須除掉皇甫嵩這個潛在的威脅,於是還沒返回長安就以朝廷的名義調皇甫嵩為城門校尉,同時征同樣掌握兵權的京兆尹蓋勳為議郎。
董卓緊張地注視著皇甫嵩的行動,如果皇甫嵩拒不奉詔,並舉兵呼應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他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好在皇甫嵩來了。他拒絕了部下長史梁衍的建議,隻身回到了長安。董卓提著了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他不會心慈手軟。皇甫嵩一到,董卓立刻指使官員上奏朝廷,曆數皇甫嵩的“罪狀”,將皇甫嵩關進了牢房。
董卓的目的就是殺掉皇甫嵩。
長安城的官員都知道鼎鼎大名的皇甫嵩離死不遠了,隻要董卓一回到長安,皇甫嵩必死無疑。
現在,長安城裏的官員早已變得麻木,他們看到了太多的熟人被殺害,就算你功高蓋世,在董相國的眼裏也和一隻小螞蟻差不多,所以就算皇帝身邊的人被抓或被殺,估計也沒人敢求情。
但這次出現了意外,因為皇甫嵩有個好兒子,而且這個兒子還和董卓有交情。為了救出父親,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馬上從西安跑到洛陽,投奔董卓。
皇甫堅壽趕到的時候,董卓正和賓朋在酒宴上喝得興高彩烈,皇甫堅壽快步跑到董卓的麵前叩頭落淚,並大膽地與董卓辨理。在座的賓客深受感動,紛紛替皇甫嵩求情。董卓這才離席而起,親切地拉皇甫堅壽和自己同坐,並立刻派人釋放皇甫嵩,還任命皇甫嵩為議郎。後又升任禦史中丞。
董卓非常清楚,他已經達到了目的,其實隻要讓皇甫嵩“殘廢”就行了。
皇甫嵩的苦日子還沒有熬到頭。關東軍形不成威脅之後,董卓率部浩浩蕩蕩地回到了長安。麵對密密麻麻拜迎的百官,董卓很滿意,但他並不滿足。他要讓這些官員明白,誰才是長安城的主人。
董卓暗示禦史中丞以下官吏都得下拜,這對比董卓年長的老臣而言,完全是一種羞侮,但為了活命,就算找不到一根黑發的老者也隻能彎下永遠伸不直的脊梁。
董卓看到了皇甫嵩,他要讓這個人徹底屈服。董卓走到皇甫嵩麵前,待皇甫嵩拜完之後,董卓拉著皇甫嵩的手故意問:“義真(皇甫嵩的字),你害怕了嗎?”皇甫嵩在鬼門關裏走了一趟之後,完全變成了軟骨頭,再次擠出笑臉不停陪罪,董卓才滿意而去。(《後漢書·皇甫嵩傳》李賢注引《獻帝春秋》及《三國誌·董卓傳》注引《山陽公載記》的說法是:皇甫嵩拜服在董卓車下時,董卓問:“可以服我了嗎?”皇甫嵩說:“怎麼知道明公您會到這地步?”董卓說:“鴻鵠自然有遠大的誌向,隻是燕雀自己不知道而已。”皇甫嵩說:“當初與明公您都是鴻鵠,沒想到明公您今天變成鳳凰啊!”董卓說:“你早服我,今天就不用拜了。”《三國誌·董卓傳》注引張璠《後漢紀》記載則是:董卓拉著皇甫嵩的手問:“義真,你害怕了沒有?”皇甫嵩回答:“倘若您用盛德輔佐朝廷,大的祥慶正將到來,有什麼可害怕的?倘若您濫用刑罰,逞其私誌,那麼天下都要恐懼,而不單是我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