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功敗垂成(1 / 2)

董卓死後,作為誅殺****的首要功臣,王允得以總理朝政,錄尚書事,王允也表奏天子任呂布為奮威將軍,儀仗與三司相同,並進封為溫候,與之共同執掌朝政。

大權在握的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他原先懼怕董卓,故屈身降誌,委曲承奉,殺卓之後,以為再無患難,就有點居功自傲。

當然他也有驕傲的資本,生殺予奪基本由他一個人說了算,董大人脾氣大,王大人的脾氣好像也不小。

蔡邕本是當世大儒,雖迫於壓力,委身於董卓,但並沒有幫董卓做什麼壞事,有一次蔡邕到王允家裏作客,說起董卓的時候,想起了董卓的知遇之恩,不知不覺歎息了幾聲。

王允很不高興,當場變了臉色,勃然大怒,罵道:“董卓,國家大賊,幾乎覆滅我朝,你身為臣子,應和大家一樣感到憤怒,隻是因為他對你好,你竟然把大節也丟了,不知道朝廷正懲處所有有罪之人嗎!你在這裏悲傷、哀痛,難道不是與他通同叛逆?”

蔡邕也意識到自已有點失態,馬上謝罪,但王允不依不饒,還是逮捕了蔡邕,交廷尉審訊。

獄中,蔡邕承認有罪,請求黥首斷腳,饒一條命,使他能繼續修成漢史。

蔡邕的名氣很大,不少士大夫憐憫他,求王允放過蔡邕,但王允就是不鬆口。連太尉馬日蟬都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伯昭(蔡邕字)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了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況且伯昭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反駁道:“從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他寫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家的命運中衰,皇位不穩固,不能讓諂媚的人在幼主左右執筆。對皇上沒有好處,我們這些人也會受到他的攻擊。”

馬日蟬無奈,隻得退出,遇到同僚後,不由得感慨地說:“王允這種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這是一個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製度和創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大家聽後,都不停歎息。

蔡邕最後冤死獄中。之後,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王允聽聞這些議論後,這才後悔處置有些過份。

蔡邕死時六十一歲。很多士大夫和儒生為他屈死流淚。兗州、陳留間甚至有人畫著蔡邕的像紀念他,可見蔡邕影響之深遠。

蔡邕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不僅因為他博學多才,還因為他極講孝道,是天下士林學習的楷模。

蔡邕年輕時,母親就臥病在床,不能起身。在母親臥病三年期間,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蔡邕沒有解開過衣帶,母親病重的時候,他一直不睡覺,足足守了七十天。母親死後,他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當時的禮製。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裝出來的。

蔡邕除了以孝名動天下外,本人也極愛學習,少年時就博學多才,文學、數術、天文,音樂無一不精。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在其他人幫助下修訂《六經》被漢靈帝正式頒定為標準經文,供所有儒生學習,蔡邕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於太學門外。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近千輛,街道也隨之堵塞。

蔡邕的死令很多朝中大臣對王允大感失望。

人死不能複生,如果說王允殺蔡邕,隻是措施失當的話,那麼對董卓舊部的處理,則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董卓的嫡係部隊是涼州兵,戰鬥力強,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王允眼下最需要考慮的大事。

在怎樣處置董卓舊部的問題上王允態度模糊,有些搖擺,他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製他們。

他手上最主要的力量是呂布,呂布和王允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但呂布在董卓身邊常常扮演的是看家護院的角色,董卓手上的主力都掌握在自已的女婿牛輔等人手中。忠於呂布的兵馬並不多。董卓死後,京城內的一些部隊投靠了王允、呂布等人,力量有所增強,但與董卓部署在外麵的部隊相比,明顯有差距。

王允和呂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董卓的女婿牛輔,牛輔統領董卓的主力單獨駐紮在S縣今HNSMX市殺死董卓後不久,呂布立刻派李肅到陝,打算用皇帝詔書的命令殺掉牛輔。

當時,牛輔正分別派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攻奪陳留、穎川各縣。聽說董卓被殺的消息後,牛輔就開始戒備,李肅隻能當眾宣讀詔書,但牛輔根本不予理會,率眾攻打李肅,結果李肅戰敗,逃到弘農郡(今HN靈寶北)。

李肅的失敗讓呂布很生氣,雖說是同郡人,又在誅殺董卓時出力不少,但呂布仍怪其無能,將其處死。

牛輔打了勝仗,本是好事,但皇帝以詔命殺他這件事,令牛輔很擔心,他害怕有人利用這件事暗害自已,於是整天手握兵符令箭,把兵器放在身邊,借此給自已壯膽,每次會見部下及賓客,他都先讓相麵先生看一下來人,觀察一下來人臉上是否有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