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舞蹈人:踏著時代脈搏起舞(1 / 3)

中國舞蹈人:踏著時代脈搏起舞

特別策劃

作者:高薪茹

中華民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其發展和演變體現著整個民族的文明程度。中國舞蹈在曆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深厚的藝術積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影響,表達著人們最炙熱的情感。這種具有中國獨特形態的藝術,曆經了幾千年的變遷,盡顯東方神韻。

中國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自遠古到明清,其不斷地更新和變化,傳承著其獨特的精髓和內涵。中國舞蹈在各個朝代的發展方向不同,因此,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之處,中國人的舞蹈之夢也從未停止。

夢回曆史:“禮樂合一”的中國舞蹈優秀傳統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肖向榮認為,中國舞蹈沒有辦法用“最輝煌”或“最凋敝”這種詞語來評價,隻能說,按照現代舞蹈審美對於抒情樂舞的重視,表現性抒情樂舞發展的高峰在於漢唐兩朝,這個時期也是舞蹈開始“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的曆史是當權者的曆史,所以造成這樣的因素與當朝帝皇對舞蹈的重視程度有絕對關係。

回顧曆史,重視禮和樂始自帝堯,而周人竭力發揚光大,周公用樂舞維護周室的宗法宗廟社稷製度,這便是有名的“製禮作樂”。漢代眾技彙聚百戲興起,舞蹈開始向高難度和多段式發展,可以看作是早期“綜合性”的劇表演模式。三國兩晉時期,清商樂的盛行大大提升了中國舞蹈表演“以舞抒情”的感染力。南北朝將佛教樂舞收入宮廷樂署,大量石窟在這個時期開鑿,為現下“敦煌舞”製造了大量的形象基礎。唐朝雅樂舞係統是史上最完備的時期,多段體歌舞如“霓裳羽衣舞”讓詩、樂、舞一體的表演形式成為中國古代樂舞的經典形式。宋朝以後舞蹈開始向民間發展,元朝樂舞進入雜劇表演中,明清以降舞蹈成為戲曲中的重要表現手段,戲曲中的舞蹈,就是我們現在“古典舞”的養分來源。古代禮和樂相輔相成,“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夢現當今:建立綜合性舞蹈學科,培養“文武雙全”接班人

●舞蹈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和諧、碰撞

舞蹈藝術教育在全世界藝術教育中可以說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新的曆史時期賦予了舞蹈藝術新的內涵。當今的“舞蹈學科”同其他藝術學科一樣,帶有相同的理論基礎概念,其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層麵上,以學科研究的方式對整個社會的藝術文化產生影響。

舞蹈學科從建立至今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即1966年以前的起步階段、1966到1976年的停滯階段、1976年以後的複興階段。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對“舞蹈學科”的發展做了概述:“嚴格來講,真正的舞蹈學研究,是從中國古代舞蹈史開始的,當時是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成立了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我的老師吳曉邦帶領著舞蹈家協會的幾個人做舞蹈藝術史的研究。這些人日後成了中國古代舞蹈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孫景琛、彭鬆、王克芬、董錫玖,即“四大家”,他們按照斷代史來分工寫書,研究藝術史。前輩們把以前的寶貴資料搜集起來,在60年代出版了《中國舞蹈史》,標誌著舞蹈學科整體的成熟。”

舞蹈藝術具有空間性、時間性、抒情性、直觀性等特征,因此,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舞蹈學科是在學科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它融彙了音樂、舞台美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種內容。肖向榮對於中國舞蹈學科的完備程度有自己的想法:“舞蹈不僅隻是跳跳舞這麼簡單,更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從視覺、身體的動覺,甚至到今天的電腦虛擬編舞,舞蹈從來就不是一門單一的學科。現階段,中國的舞蹈學科應該還處於發展階段,大多數院校還把焦點集中在身體技術的訓練上,而忽略了學生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於舞蹈交叉學科的重視。比如作為近現代舞蹈科學技術的‘拉班理論’、作為身體啟發的‘即興舞’、作為視覺交叉學科的‘舞蹈錄像’、作為運動保護的‘舞蹈醫療’等。這些是西方上個世紀新興的學科,而在我國至今還沒有被廣泛重視。在我看來,每個藝術學科的發展,應該經曆這樣幾個階段,一是‘身體美學奠基’;二是‘舞種風格形成’;三是‘科學理論完備’;四是‘社會互動良好’。”

●舞蹈學科建設存在的弊端

舞蹈學科的建設包括“兩史、兩論、一美學”。歐建平回顧道:“中國舞蹈學的研究分以下幾個階段:最開始是中專,北京舞蹈學校從1954年建立,到1978年升格為大學,到1982年開始有了第一批舞蹈碩士研究生,到2000年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畢業,到2009年第一批舞蹈博士後畢業。”中國舞蹈學共用55年時間走過了從中專到高等教育頂端的曆程。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本科教育有700多個舞蹈係,碩士教育有59個點,作為唯一、獨立的舞蹈學科的博士點,目前隻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係。在藝術學、音樂學以及少數民族研究等領域下可以做博士論文的還有6個,基本上有7—8個博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