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舞蹈人:踏著時代脈搏起舞(2 / 3)

舞蹈是非文字的藝術,有著語言藝術與非語言藝術的矛盾。美國哲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舞蹈是一切藝術之母;英國哲學家羅賓·科林伍德認為,舞蹈不僅是一切藝術之母,而且是一切語言之母。隨著舞蹈學科建設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歐建平認為,舞蹈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動作,動作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手段,有人類的曆史就有雛形的舞蹈。動作語言是人類表情最早的形式,而舞蹈恰恰是借助人的動作來表現的。正因為舞蹈是非文字藝術,其在以文字語言作為評價標準的社會大環境下顯得較為吃虧,舞蹈教育的意義則顯得更加重大。我們要走出舞蹈界,要跟大社會、學術界去交流,沒有文字言語,舞蹈就似乎顯得很貧弱,舞蹈著作的出版也跟不上。就出版而言,真正在學科建設上奠基的、擲地有聲的舞蹈學術著作基本上也就幾十本。

目前,中國舞蹈學科在建設方麵存在以下幾個比較大的問題,首先是“技術至上”,缺乏健全的“舞蹈常識”概念,舞蹈被“傳統的美”限製住了,大多數人會認為“腿舉得高就是美”,事實則不然;其次“學科單一”,舞蹈應該是一種文化,而文化通常帶有知識傳授的意涵在裏麵,當前的學科建設方式,並沒有使“藝術”與“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次是“屬性不清”,這是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有斷層,常常以專業教育的“高、精、尖”的標準來要求普惠性的素質舞蹈教育,使得大多數非專業性的舞蹈陷入誤區。另外,還存在一些舞種的歧義。當今,大多數高校都以就業率來製定課程,使得學科發展不純粹,且阻礙了學科建設。

●舞蹈人才培養的自身矛盾

全國正在進行文藝體製改革,改革的結果是要培養精兵強將,因此,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及培養目標的多元化顯得至關重要。中國舞蹈界一直希望能夠培養出“能文能武”的人才,但常常事與願違,文化水平和舞蹈的技能形成了一種矛盾。

歐建平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指出:“往往跳舞好的人文字差,文字好的人跳舞又不行。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基本上所有學舞蹈的人,都是利用每天上午最好的時光練功,使得其筋疲力盡無法再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同我國傳統的舞蹈人才培養方式、方法相比,西方則顯得極為不同。“巴黎歌劇院很好地解決了學生沒精力學習文化課的問題,要求學生上午就上普通中學的文化課,且必須通過普通高中的畢業考試,拿到畢業證,才有可能進劇團。由於有這樣嚴格的標準,使得巴黎歌劇院的人才在文化素質上高於其他任何國家。我國的舞蹈人才,能進入這個行業,必定才智過人,但要對文化加以重視,打好基礎。既然把舞蹈定位在文化層麵上,就需要文字的滋養。培養能文能武的學者,是我們最大的目標。”歐建平認為,舞蹈人才的培養不光西方發達,東方也有發達的國家,如印度這個文字、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1000多年前就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戲劇論》,相當於樂舞戲劇中的大典,舞者必須用梵文閱讀後才可跳舞,80年代初,印度就有博士學位,這遠遠早於中國。

目前,舞蹈學人才培養的目標仍然過於單一,可以與其對接的社會職能有限,尤其是對創意跨界人才的培養更少,麵對社會社區以及廣大的舞蹈熱愛的族群,沒有很好地引導與互動。因此,我國舞蹈界要培養能文能武的人,既能發展自己,又能跟社會交流,汲取外界營養,並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中國舞蹈學科研究現狀

舞蹈界要為社會培養怎樣的人才?社會的進步需要怎樣的人去引領?當代的舞蹈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做了怎樣的貢獻?這些問題是需要去深刻思考的,是需要透過社會中大的文化氛圍去慢慢過渡的。理清學科結構,發揮課程設置的功效,明確研究方向,對舞蹈藝術學科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肖向榮指出,目前的舞蹈學科結構依然處於“技術強藝術弱”“理論與實踐隔空對話”“對過去(舞蹈史)總結多,對未來(舞蹈創新)探究少”的狀態,這是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經階段,但這個階段要持續多久,則需考慮到社會整體文化是否成熟,並仰賴於舞蹈決策者是否有決心改革。而限製學科發展的最大問題,是過度“專業化”,這是藝術學科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曆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