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舞蹈人:踏著時代脈搏起舞(3 / 3)

歐建平對舞蹈學科發展現狀提出了疑慮,認為問題主要在於中專和大專沒有分清,培養目標不清楚使得課程設置、研究方向也不清楚。中國舞蹈教育的特點和西方不同,中專的慣性一直到現在。依照常理,上中專的目的是培養舞者,上大學的目的是培養學者型的舞者。而我們的大學中忽視文化培養,學生還在一天到晚練功,導致畢業後因年齡過大無處可去。跳舞的最佳時期是10多歲到25歲,如果是舞者,要進舞團,中專水平就夠了,學曆可以後期培養,過度追求高學曆會帶來人才的浪費。因此,要分清不同階段的目的是什麼,要在規律性上、方法論上有提升,要為學生日後就業去向設置課程。在強調轉型方麵,碩士研究生轉型為實踐應用類的藝術碩士,教育部希望我們的研究院幾年內至少有一半是藝術碩士、一半是學術碩士,應注意的是要形成配套政策。以美國為例,其要求要重視學位、學曆教育,但不是盲目的。美國紐約大學舞蹈學的研究方向分得很清晰,如果是以搞實踐為主,無需讀博,藝術碩士就是最高學位,不影響教技術訓練課,也不影響評職稱;要走純學術研究的道路就必須讀博士,而我國舞蹈學的研究方向就不夠明確。

夢展未來:完善語言拓寬視野財富共享

中國舞蹈學要想在世界中確立自己的位置,是需要不斷努力的。歐建平說:“首先,所欠缺的是語言。語言不通無法了解世界,無法給自己定位,更無法走出國門。不可過分重視技術、實踐,輕視理論、史論。其次,我們現在還在傳統學科裏徘徊,隻重視基礎學科建設,沒有過多涉及新學科,如新媒體舞蹈。有的學校開設了新媒體舞蹈專業,但教學設備跟不上,師資也不到位。因此,我們必須要站在世界舞蹈教育的至高點上,不能隻做傳統學科,要培養舞蹈和高科技相結合的人才。”

歐建平說:“我做過兩屆教育部出國留學基金的評審,國家開始慢慢意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資助力度也不斷加大。對於傳統學科,我們國家做得比較到位,共出了10卷《中國舞蹈通史》。30多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培養了全國性的藝術人才,尤其是開設了全國的藝術一級學科,這體現了國家對藝術的重視程度。”

而肖向榮認為,要用冷戰思維思考中國舞蹈在世界上的位置:“首先,舞蹈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分主次,應該共享,應該平等存在,沒有前後、高低之分。其次,從技術上考慮,中國舞者的專業能力是受到國際認可的,然而要在世界中確立自己的特點,最重要的是中國舞蹈人一定要回歸自己的身體文化,當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用自己的身體文化與世界對話。在舞台(或講台)上時,隻有大家辨識出並認同了你所屬的文化後,你才有可能在世界中找到自己。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既要堅持獨立美學,也要學會對話。既不夜郎自大,迷戀過去,也不妄自菲薄,迷失當下。用普世價值觀來兼容並包,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來審視自己。胸懷與視野可能是我們還欠缺的品質。”

舞蹈屬於大文化概念中的藝術門類之一,其承擔著重要的曆史使命,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與其他藝術門類不同,舞蹈是用身體作為藝術工具演繹豐富多彩的生活。因此,舞蹈家常說“身體不會撒謊”,什麼人跳什麼舞。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舞蹈。肖向榮認為,舞蹈因其表現形式之特殊性,舞蹈人不但“用身體記錄文化”,傳承傳統,而且舞蹈也為當代生活做了見證,是社會的縮影。因此他非常同意吳曉邦說的“踏著時代脈搏起舞”,認為這是我們在文化複興中所承擔的最重大的使命。

舞蹈有著文字語言和非文字語言的矛盾,因此,我國舞蹈方麵存在的問題在其他國家也仍然存在,對於中國舞蹈的未來,歐建平寄予希望:“希望年輕一代能更加努力,熟練掌握國際交流語言,培養良好的藝術修養,能夠在傳統學科紮實的基礎上努力學習新型學科,讓更多人才走出國門,去學習一些紮實的、前沿的學科,把學到的成果帶回國內。”

近年來,舞蹈科係在全國的各個高校中紛紛建立,盡管學科建設與教育質量等很多方麵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舞蹈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受到社會重視,這是其日後發展的基礎。建立綜合性的舞蹈學科,可以開拓視野,提升教學質量,把舞蹈學從單一的專業領域帶入與社會大文化氛圍相適應的領域裏,從而體現整個社會對舞蹈之美的渴望。讓我們在共享舞蹈發展良機中造夢、追夢和圓夢,推動舞蹈事業蓬勃發展,賦予舞蹈學科新的內涵,使其更大限度地服務於提高中華民族審美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宏大目標。

(責任編輯:劉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