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強理論與曆史的相互融合滲透。音樂學作為一種人文學科,本來就是一門既從理論又從曆史的層麵對音樂整體進行多方位、多側麵研究的學科。所以我們應該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滲透,使音樂學研究既有充分的理論深度,又有強烈的曆史意識。
3.重視對音樂本體的研究。我國音樂學科如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批評實踐等領域中對音樂本體的研究相對薄弱,音樂本體研究側重於技術、技法層麵,但又不是獨立的技法研究,而是與作品的內涵融合在一起的綜合性、曆史性的研究。雖然音樂學術界有過這方麵的嚐試,但成果不多,還需加大這方麵的研究力度,從而使音樂學學科的整體水平向前跨越一步。
而在中國音樂學科的國際化發展中,蒯衛華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立足傳統,對中國傳統音樂學體係的教學滲透。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高校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體係的相關知識(如中國傳統樂學、律學等)缺乏了解,需要對相關知識有一定比例的課程設置。
2.目前,中國學界的音樂學研究成果多是在國內小範圍的圈子裏交流,缺乏對外有效的溝通,沒有真正在國外的音樂舞台上被理解和真正認識。想要讓中國音樂學研究成果能大批量地走出國門,就需要音樂學界和相關外文翻譯專業的學者合作,及時把我們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以最地道的英文(或者其他語種)進行翻譯並推廣。
二、中國音樂學在中國文化複興中的使命
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提出的“中國夢”,其實就是理想,就是責任,就是擔當,就是複興中華的方向和目標。賈達群認為在這個重提理想、強調責任的當下,中國音樂也應該有自身的夢想,那就是:
1.從事音樂工作的作曲家及表演藝術家們要維護藝術的尊嚴和崇高,堅守藝術的道德和使命之紅線,追求並保證音樂創作、音樂表演的高雅性、藝術性、深刻性、純粹性、獨創性,為社會和大眾創造並提供真正的精神食糧和與人類最高智力及豐富情感相匹配的音樂精品。
2.從事音樂理論研究的學者們要在堅持高水平的學術性研究中,關注音樂與人、社會和文化的關係,探討藝術(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特別是在想象創造、品性修為、精神升華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價值;同時,要將學術研究融入國際化的大平台,加快自身科研成果的國際化推廣步伐,通過全球範圍內的交流與合作,逐步獲得自身的話語權。
3.在多元化的音樂生活中,管理部門要分清純藝術與特殊需求間、學術與娛樂間的關係,國家主流媒體應該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審美趣味為重,尊重藝術的本質,倡導純藝術,多傳播嚴肅的、學術的、審美價值高的音樂節目;娛樂、調侃的藝術(音樂)節目一般不因在主流媒體的重要頻道裏麵出現,以顯示並代表國家的藝術觀、審美觀和藝術品位。
4.國家應該建立專門的機製或開通專門渠道,對展示人類最高智力與豐富情感,並具有國際性認同潛能的音樂創作和表演項目給予專項資金的資助,以利於產出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藝術精品。
讓我們反省過去,展望未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中國音樂一定能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音樂也一定能夠在世界音樂大觀園中擁有自己的位置,並以自身獨特的風格魅力和公認的藝術水準屹立於世界音樂之林。
(責任編輯:劉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