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誌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3 / 3)

從實踐中我們得到的啟發是:大學生們具有極大的實踐能力和學術評價才華,在綜合性藝術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育的基礎上,隻要給他們場所和機會,就能創造出在校期間不同凡響的實踐成果。人們認為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四高四多”,其實正是證明校園藝術文化培育的社會實踐的價值:第一,參展影片質量高、數量多:網羅每年度幾乎所有優秀國產電影參加競賽單元,國產電影一年一度的集中展示;第二,參與電影節的導演、明星的檔次高,數量多: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陳可辛、鞏俐、葛優、梁朝偉、章子怡、趙薇、周迅、徐靜蕾、陳坤、梁家輝等眾多兩岸三地一線導演、明星熱情支持和參與;第三,媒體關注度高,參與媒體數量多:國內上百家平麵、電視、網絡媒體大密度集中報道;第四,觀眾參與熱情高,受眾人數多:全國近200所高校的數百萬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其實從今年上半年舉辦的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可以窺見我們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第20屆大學生電影節曆時一個月。包括進行國產電影(含合拍片)評獎,舉辦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入圍國產影片展映、劇組見麵會、大學生主持人選拔大賽、係列影視學術研討會、大學生影評大賽、電視電影評獎、優秀電視電影展映、外國電影專題展映、百年中國電影歌曲雙十佳評選、華語電影高校巡展等形式多樣的展映、評選、研討、交流活動。而電影節閉幕式和頒獎盛典第一次實現央視6頻道同步現場揭曉所有獎項。

但其實,不僅是影視學科,其他學科的實踐拓展也都各有獨特性並且促進了教學的發展。

四、開放眼光

隨著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科藝術與傳媒聯誼、多學科藝術相互促進;實踐豐富性錘煉、理論體係性增強;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科學術深入共融;師資培育加大力度、學生實踐針對性加強,同步進行的協調步驟加大,發展的關鍵點到來,如何進一步前行?麵對時代難題,我們更加明確了幾個基本認知,即:藝術是精神文化產品,藝術教育絕對不能急功近利的去拔高和求取功利性;堅持常態藝術的培育和瞻望高端的境界是保持藝術創造性的基本需要。在近年的學科發展中,我們強調上述認識,是自覺排斥違背藝術規律的拔高和虛妄的追求,相信自己的實力也堅守藝術樸質就是最高的精神。不能止步不前,清醒認識功利性隻能短暫獲得功名卻不能推動藝術精神培育。

於是在學生培育上,強調文化精神的重要性,那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人格和情感豐實的過程。看到有些學校隻注意技術條件的補充卻顯然沒有文化情味的投入,我們明確了物質環境的局限和如何發揮其意義的所在。近年我們為藝術樓的藝術文化進行有目的性的改造,不是單一的設備更新,而是文化氛圍的營造,比如在樓內設立咖啡休閑吧,讓師生在課餘停歇下來相互展示創作、研討藝術夢想,當飄散的咖啡香氣氤氳而生的時候,藝術的柔和氣息彌漫。而在一樓連續半年接續展示講師及青年教師的個人精神和學術感悟,讓其實是教學中堅力量,也是學生最容易親近的青年教師風采得到全麵展示,獲得良好影響。而從一樓樓梯開始,我們設計了腳下是延展性的大大的彩色“藝”字逶迤而上,眼前展開在牆上的是每一屆畢業生的畢業集體照,那種與學生親近的姿態得到許多畢業生的感動留言。在每一層我們都精心設計了文化牆,除了學院學科建製等常態介紹外,專門有教授牆,大幅照片和個人名言的刻印,讓學科帶頭人直觀顯示自己的特點。當藝術樓全方位的顯示藝術的氣息,含蘊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意識也就熏陶學生而起到美妙的作用。

在教師培育上,我們明確堅持教學和人才提高的關係,盡管我們對於強求藝術人才的高學曆不切實際提出意見,但不斷鼓勵藝術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積極促進教師出國留學。在這些方麵沒有任何限製的措施,大大提高教師上進豐富學養的積極性。而在不同學科同樣鼓勵開展學科課題申報和橫向合作,針對藝術師資容易忽視也實在缺乏學術研究的動力問題,每一次國家、省部級以及學校課題,我們都以人對人的鼓勵督促來提高意識,每一年度的課題獲準率都逐漸提高。出國人員的幅度增加不僅對於教師個人,實際上還對增強中外合作疏通了管道,也促發了師生中外交流,更擴大學科影響。藝術在開放世界背景中去提高眼界是學科發展需要,也是實踐培育需要。近年來這一開放舉措加速進行,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步子大大加快。比如影視專業邀請我國台灣著名藝術家賴聲川合作舉辦培訓班,招收學員,擴大了我們的戲劇學科人才培養的途徑;舞蹈學科主導教師不僅成為國家大型演出如奧運會開閉幕式的核心骨幹或演出人員,而且開創性的舉辦國際舞蹈學術研討會令舞蹈界驚訝;美術設計學科走出國門到德國交流,在德國掛牌設立了的實踐基地;數媒學科與我國台灣藝術大學合作的人才培養收到良好效果;音樂學科多次代表國家去俄羅斯、法國以及北歐各國等參與中外國家間的展演,獲得表彰;書法學科招引國外多個國家、地區博士生,還在學院與海外共同舉辦書法多地聯展。

目前,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科更為有效的合作機製已經多見成效,比如我們第一個舉辦跨媒介的全國微電影研討會,第一個舉行影視音樂學術研討和中國電影歌曲百年評獎,每年發布幾個根植於大數據和電話調研的數據,第一個和電影博物館合作舉行學術調研,等等。至於與我國香港機構合辦研討會以及和西澳大學跨校演出等學術展演接連不斷。在更為廣闊的視野實現學術、藝術的同步發展。

作為綜合性藝術學科,我們將繼續探索發展之路:我們要成為藝術教育國家隊,注意進行中國藝術教育尤其是基礎藝術教育的調研與對策政策研究,成為國家基礎藝術教育平台。我們將繼續進行輿論與大數據時代藝術文化調研發布,加強跨校藝術文化、跨藝術研究、跨門類聯合研究的組織實施,將不斷擴展和設立調研基地,等等。在中國藝術教育和人才培育的路途上,應該留下學術研究的紮實印記。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