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對圖案紋樣設計草圖進行甄別、修改、優化提煉,最終確定方案,進行正稿製作,在成稿中更完美地呈現設計效果。
(三)運用新材料、新技法進行多元化的表達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法的不斷更新,這一切都為裝飾圖案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和契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借助多種材料和新技法來更好地詮釋主題性的設計實例,可以在提高學生創作積極性的同時,探索多種表達方式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中國第一部有關設計的理論著作《考工記》中有這樣的表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質的美,“工有巧”指創造者自身所具備的創造能力和工藝技巧,意思就是說順應天時、適應地氣、巧用材料、適宜工藝,四者有機地結合,才可以產生好的設計物品,呈現完美的設計作品,從中可以看出“材有美,工有巧”在其中的重要意義。
裝飾圖案往往給人以二維的視覺平麵特征,這總會讓人忽視它特有的觸覺體驗和感知,這也使其創新實踐能力受到表現手段和表現方法的製約。材料的質地、肌理的細節、技法的創新能帶來與眾不同、意想不到的效果,隻有在圖案設計中融合了新材料、新技法的處理,這個圖案才算是完整的。材料的天然肌理給我們呈現了特殊的圖案形式,新材料、新技法作為圖案的表現形式與圖案設計配合得好的話能夠營造神奇、令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所以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嚐試和實驗,引導學生將自然界中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思想感情,結合當下的新材料、新技法進行多方麵的嚐試,從而可以產生不同的裝飾特性和圖案風格,也會對其有新的啟示。製作所產生的新奇肌理效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更能夠喚醒其創新熱情,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與思路。在“主題性”設計方案中加入新手法、新技法、新材料,可以說是學生想象力和情趣表現上的發揮和補充,能夠更好地表現主題,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課程應圍繞傳統到現代圖案逐步展開,讓學生了解圖案並結合專業合理運用。過去對於裝飾圖案設計的教學,過於重視教授學生傳統的裝飾紋樣,如適合紋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內容和技法都較陳舊,學生往往滿頭霧水,不能學以致用,進而對此也缺乏興趣。而現代設計中裝飾圖案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家裝、陳設、生活用品到與設計相關的各個領域(建築、陶瓷、染織、書籍裝幀等)都需要圖案的輔助。但這並不意味著拋棄傳統,因為傳統圖案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並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有一定章法、規律的圖案,傳統圖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更符合人類的審美需求。而在繼承傳統圖案的同時,僅僅是對其進行複製和堆砌,則毫無意義,在當下也難以生存,這就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無論是傳統圖案還是現代圖案設計,二者一脈相承,同宗同源,並不相斥。那麼,引導學生找到傳統圖案與現代風格的交彙點則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在裝飾圖案的創作中以本國的民族文化底蘊作背景,把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圖案轉換成現代的形式語言,並融入當下設計之中,轉換成另一種設計符號的圖案形式。這就需要采用“主題性”圖案紋樣設計的教學訓練,實行課題設計,真實項目訓練,加深學生對課程的認識,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相關主題的創意性表達,從內容、形式、技法進行全麵的突破,讓學生在了解傳統的同時,學會運用傳統元素進行再創造,融入現代設計思維,形成新的創意圖案。
在裝飾圖案課程的教學中引入“主題性”課題設置這一全新的教學形式,學生根據不同的課題內容自由選擇,多樣化的課題實現了學習的真正開放性和自主性。通過選題分組、搜集資料、開展座談、資料共享等一係列過程,對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啟發作用,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市場發展,掌握和認識設計與生產的關係,提高有效駕馭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意識。
參考文獻:
[1]雷圭元.中國圖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2]金波.圖形創意設計[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
[3]孫妍彥.美國藝術設計的教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大慶師範學院
(責任編輯:劉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