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專業學生樹立正確商品意識的重要性(1 / 2)

藝術專業學生樹立正確商品意識的重要性

文化·藝術視角

作者:孫利

【內容摘要】進入商品經濟時代,藝術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舉足輕重的經濟成分。正確的商品意識和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學校培養人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社會,培養學生正確的商品意識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與潮流,這與教育的目的並不矛盾。

【關鍵詞】藝術經濟藝術專業商品意識

一、關於藝術成為商品的兩種對立觀念

從作為勞動工具和勞動輔助手段,到作為用以實現天人感應的神秘法術,再到作為政治教化的工具,最後到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易,藝術的發展曆程長期而複雜。然而,由於藝術產品是精神勞動產品,具有啟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精神、培養人的品行操守、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所以把藝術產品作為商品,曆來都有很大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藝術產品具有精神屬性,它與市場經濟環境中受利益驅使而出現的利欲熏心、爾虞我詐的商品生產和交換行為格格不入,如果把藝術產品作為商品,會把藝術引入歧途;另一種觀點認為,既然社會出現了分工,從事精神勞動的人群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也就奠定了藝術產品同其他勞動產品進行交換的基礎,精神勞動者必須通過市場交換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進行自身的生產和藝術產品的生產。①所以,通過市場出賣精神產品,完成同物質產品的交換,既是正常的經濟行為,也是正常的社會行為,理所當然。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隨著社會形態發生變化,藝術本身也要不斷地變換自己的社會身份和曆史角色。進入商品經濟時代,幾乎一切產品(包括精神產品)都被打上商品的烙印,一切活動都與經濟活動聯係起來,藝術產品也無一例外要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來,藝術商品經濟甚至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舉足輕重的經濟成分。

二、市場經濟促使藝術經濟空前繁榮

藝術與設計在現代化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各國邁入信息時代的過程中,藝術與設計外延至創意產業,以“個體創意、技巧及才幹,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利用而創造財富”(英國《創意產業圖錄報告》),這已經是世界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成功之路,藝術與設計已成為各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②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增長,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富裕而多樣化的商品生產、旺盛的消費需求和不斷提高的消費水準、新的消費觀念和模式的興起,促使藝術經濟空前繁榮,而藝術經濟又進一步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19世紀的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在研究了大量經濟統計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一種主張,即一個國家經濟越不發達,每個國民平均收入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比重也越大,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的絕對額會增加,但在總支出中占的比重會降低,這是恩格爾定律的主要內容。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求是》撰文披露,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6.3%和4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為食品消費支出比重下降,其他消費支出比重上升提供了可能。(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超過59%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從生產商的角度來講,產品的同質化日益嚴重,若想贏得消費者的持續認同,就不能隻賣產品。要通過設計擴大企業品牌,強調商品之間的差異化、個性化特質,增強商品的競爭力。③而設計服務於品牌,問題的解決與創意的發展常常同時進行。以三星手機為例,其占全球手機市場31.3%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它的成功雖是以技術為基礎,但關鍵還是以設計取勝,優秀的工業設計在三星手機上得以充分體現,無論是做工、造型、色彩還是軟件界麵設計都能在實現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準確把握消費者追求新穎、時尚的消費心理。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人們更加注意如何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更加懂得休閑和享受生活,甚至連物質產品的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多凸顯出精神消費的特征。以服裝的功能來說,從最早的賴以禦寒到借以遮羞,再到滿足審美,人們不僅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物品來構建身份的認同,也充分顯示了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對精神家園的寄托和關懷。④有的藝術品甚至可以體現出類似貨幣貯藏手段功能,成為財富和資本的象征,因此也被一些人用來作為賺取高額利潤的投資商品。藝術生產在不徹底喪失其意識形態特征的前提下,已經成為藝術家、設計師共同創造作品價值、營造市場、追求利潤的文化行為。